為什么孩子終究還是需要父母
之所以以這種方式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是從孩子們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思考的。這個問題本身就代表了孩子們的一種態(tài)度。其實這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問題,進化理論中也常常討論這個問題。因為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人們繁衍的成果首先得到了肯定,某些基因組合也得到了傳播:每一位成為父親或母親的人都應該被“獎勵”,因為他們都為了自己孩子的生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這是多變的文化產(chǎn)物也無法改變的事實。最重要的改變則在于人類的生活質(zhì)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生物基因進化領(lǐng)域,人們只有通過后代和不斷地繁衍才能完成基因的遺傳。在文化進化領(lǐng)域中 --十分幸運的 我們的視野變得開闊。這種變化以各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印第安蘇族人和斯巴達人衡量好父母的標準是,將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最堅毅的戰(zhàn)士。今天我們在看待這個問題時,情況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改變。
“父母究竟有什么作用”這個問題被打上了生物學知識的烙印,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則包括了 --根據(jù)人的雙重屬性 --生物學和文化兩個次元。所以將這兩方面綜合起來,才能有一個完整的基本架構(gòu)。大致說來,父母是營養(yǎng)基(來源于衣食父母這種說法)和訓練伙伴。
這個答案讓一件事情變得明朗化了,那就是父母具有兩種實用功能--但是如果父母長時間地一直發(fā)揮這兩種功能的話,那么后代的發(fā)展會受到阻礙。因為這樣父母顧忌到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孩子的利益。換句話說也就是:將自己變成可有可無的角色也是父母們應該扮演的角色之一。很
明顯,這樣做可能意味著父母們必須要承受巨大的精神痛苦。然而,遇到這種問題時,很多父母卻嘗試著將過錯推到他人身上,并將自己感覺到的精神負荷再轉(zhuǎn)嫁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對于某些所謂的“好”父母,即使到最后或許也沒有人能夠看透,如果他們老是嘗試用這種方式做事的話,他們將與自己的孩子漸行漸遠--因為他們的孩子在很早以前就對他們的這種嘗試免疫了。真正的“好”父母必須弄清楚情況,暫時忍受這種短暫的痛苦,并在適當?shù)臅r候保持自己的尊嚴--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過程將一直存在,直到父母死亡。父母還有一個功能就是為自己的子女創(chuàng)造適合他們生存與生活的空間。當然,這會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人類身上文化的烙印導致父母們必須這樣做,即使他們有時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唯有當他們的必要性減退,變成“多余”的人群時,他們這種被勉強的感覺才會得到釋放。由于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媒介--文化的關(guān)系,父母的角色與生俱來就包含了不可避免的矛盾。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內(nèi)部矛盾最終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和不良后果,即本書的主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沖突。
作為“營養(yǎng)基”的父母
“營養(yǎng)基”這個詞無疑是一種十分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法,即使僅僅按照字面意思來看,人們也不難理解。嬰幼兒和未成年的小孩子都沒有能力自己養(yǎng)活自己 --他們需要水、食物和其他的礦物元素來維持自己的生命。他們還需要衣物(至少在我所在的地區(qū)是如此)以及必要的身體護理和保養(yǎng)。與存活下來一樣重要的還有肢體接觸和信息的輸送 --他們需要父母給他們安全感,需要被父母疼愛,需要得到來自父母的肯定和重視。以上列舉的所有“精神養(yǎng)料”都是和一幅名為“母親眼中的光輝”的畫作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為了能夠讓孩子健康成長,所有的孩子都應該看到這樣的一幅畫作(這是一幅深具獨創(chuàng)性的畫作,出自美國心理分析學家海茨 ·科胡特之手。這本來只是一幅通俗作品,但是這幅作品卻可以使我們了解到調(diào)解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