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耳教你打仗:誰比誰狠誰沾光(3)

歷史就這四張臉 作者:羅杰


宋成公的舉動,對晉文公是莫大的鼓舞,對楚成王則是莫大的打擊。充分實現(xiàn)了讓楚成王惱羞成怒的效果。

楚成王青筋暴跳七竅生煙跟拔火罐兒似的。傷臉面是輕的,關鍵是如果不打擊宋國,其他中小諸侯國難免不會效仿宋國,你楚成王還能算中原霸主嗎?打了多年仗擴張勢力,到頭來武二郎身份武大郎待遇,楚國是被扣了一頂綠帽啊。必須殺雞儆猴,警示諸侯。

公元前633年冬,楚國聯(lián)合陳、蔡、鄭、許四國,組成五國聯(lián)軍,浩浩蕩蕩圍攻宋國。人馬戰(zhàn)車滾滾奔涌,喊殺聲響震蕩心魄,濃烈的死亡氣流逼近宋國,每一個宋國人都感受到大難臨頭的沖擊。冬日凜冽冰風里滿是刀光劍影,空氣中飄蕩的血腥味一波退去,一波又起,揮之不去。四周皆是敵人大軍,烏鴉般層層疊疊,看在眼里心中壓抑。

況且,為首的是楚國,交過戰(zhàn),宋國慘敗于對方。沒打先怯三分,原本實力也弱,加之對手是五國聯(lián)軍,宋國只有挨打的份兒,唯一的出路就是:死守、求援。

可是,救援若沒到,宋國守得住嗎?

讀過《孫子兵法·作戰(zhàn)篇》的都知道,孫子是不主張攻城的。他說“攻城則力屈”。一方面,是因為春秋時期兵器、工具落后,經(jīng)濟力量也不足,攻堅戰(zhàn)特別難打,在敵方的深溝高壘面前,往往久攻不下,因糧草不濟等原因,只得退兵;另一方面,春秋以前和春秋時期城市本就不多,而且不大,兩國交戰(zhàn)多是野戰(zhàn),不重攻城,也不重筑城。

《左傳·隱元公年》中也說過一句話:“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憋羰嵌攘繂挝?,高一丈、長三丈為一雉。

這種不重攻城、不重筑城的情況,在春秋中期才逐漸發(fā)生變化。因此,宋國能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抵擋住楚聯(lián)軍的圍攻。

宋國一面堅守,一面由司馬公孫固去往晉國求援。

晉國與楚國的爭霸戰(zhàn)爭早晚要來,晉文公只是沒想到,來得如此迅猛,如此突然。很顯然,晉國一旦出手援助宋國,就是挑明了和楚國作對。

晉文公召集臣僚商議對策。

跟隨他多年的大夫先軫說:“報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p>

意思是,宋襄公在國君逃亡時,曾厚禮相待,如今報答宋國恩惠、建立晉國霸業(yè)的時候到了。

“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毕容F斬釘截鐵的八個字,使晉文公下了決心。不說報恩,就說宋國投靠自己,認自己為大哥,如今小弟出了事,當大哥的不出面援助,還有什么威風和信義可言?勢必令諸侯恥笑。況且,唇亡齒寒,宋國被吞,楚國接著就會收拾齊國、晉國。

無論從哪方面講,這一場仗都非打不可!

但是,怎么打?晉軍救宋必經(jīng)曹、衛(wèi)兩國。而曹、衛(wèi)兩國又都是楚國的盟國。針對這個情況,狐偃提出建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衛(wèi),若伐曹、衛(wèi),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

狐偃的建議有自己的道理,他認為,楚國剛得到曹國的歸附,又新與衛(wèi)國結親,如果出兵攻打曹、衛(wèi),楚國一定會派兵援救,這樣就可以解除楚國對宋國的圍攻,齊國也沒有危險了。

這一建議聽起來不錯,是否可行呢?倘若楚國不援救曹、衛(wèi)兩國,堅決圍攻宋國,到時又該怎么辦?

但這時候還有更好的辦法嗎?攻打曹、衛(wèi)兩國就有可能調(diào)動楚軍北上作戰(zhàn),以解宋圍,而且,重要的是,輿論上可以避免未報楚成王當年恩惠就與楚作戰(zhàn)的指責。就軍事上而言,可避免勞師遠征,遭受楚軍與曹、衛(wèi)軍前后夾擊的局面。

晉文公只有走這步棋。說是賭博也可以。

公元前632年1月,晉文公在被廬閱兵、擴軍。由原來的兩軍擴充為三軍,每軍約為1.25萬人。任命狐毛統(tǒng)領上軍,狐偃為副;任命欒枝統(tǒng)領下軍,先軫為副;任命郤彀統(tǒng)領中軍,郤溱為副。

兩個月后,也就是公元前632年3月,晉國近四萬人的大軍抵達衛(wèi)國,先禮后兵,向衛(wèi)國借道,從而攻打魯國。衛(wèi)國明白晉軍的企圖,當然不肯。給你出路去打我同盟國,回頭我再聯(lián)合他打你,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

晉軍只好南渡黃河,奪取了衛(wèi)國的五鹿。痛快啊,晉文公流亡時,曾在此地挨餓乞食,如今攻打,痛下狠手,他是否有一種報復過去受苦日子的強烈快感?

衛(wèi)國戰(zhàn)斗實力差,根本招架不住晉軍的凌厲攻擊。晉軍奪取五鹿后,在斂盂(今河南濮陽東南)與齊國結盟。這時候,衛(wèi)成公見情勢危急,想保命,請求加入晉、齊聯(lián)盟。

晉文公當然不同意。去你媽的,早不忙夜心慌,半夜起來補褲襠,你丫早干嗎了?叫你讓路你不讓,好狗不擋道,老子打的就是你!

晉軍很牛逼。似乎任何軍隊都無法抵擋他們。然而,這時候,晉軍出了一件事兒,中軍大帥郤彀不幸去世。晉文公不得不改變軍將部署,任命先軫為中軍統(tǒng)帥,由胥臣接替先軫的位置,任下軍副。

將換氣勢沒換,郤彀的去世對晉軍沒有任何影響,進攻勢力絲毫未減,一舉攻占了衛(wèi)國,馬不停蹄地進攻曹國。

對曹國的攻擊戰(zhàn)十分殘酷。晉軍完全是人肉沖鋒,拿將士的血肉軀體當弓箭當?shù)稑?,攻打曹都城門。到處是殘肢斷腿、肚破腸露、腦漿迸裂、箭穿心胸的尸首。

曹國人將晉軍將士尸首放在城上。捉到俘虜,也一個個千刀萬剮地殺了,展覽給城下僥幸存活的晉軍將士觀賞。這招歹毒,意在動搖晉軍軍心。曹國人在問:還要進攻嗎?繼續(xù)進攻,爾等將和這些死尸同樣下場!

晉文公下令,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放出話去:如不將晉軍將士尸首送出,就挖曹國人祖墳,把晉軍尸首放到你們家祖墳里去,和爾等八輩兒祖宗同寢。

看看誰比誰更狠!

關于這一段,《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如此記載:“晉侯圍曹,門焉,多死。曹人尸諸城上。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謀曰:‘稱:舍于墓!’師遷焉。曹人兇懼,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兇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

注意,這里面有個“輿人之謀”。后世一般把“輿人之謀”解釋為“眾人之論”,而在當時如此緊張激烈的戰(zhàn)斗中,晉文公不大可能去聽取“眾人”的意見。因此,這里的“輿人”,很可能就是跟隨在晉文公身邊的某一個“輿人”,偶然地出了這么一個主意。僅僅因為他地位低下,沒有記下他的名字,只好稱之為“輿人”。雖沒名沒姓地稱之為“輿人”,但《左傳》卻記下了“輿人之謀”四個字,這就證明他是為這次戰(zhàn)役起了“參謀”作用的。

“輿人之謀”著實厲害,曹國人真的害怕了。他們將晉軍官兵的尸首用棺材裝好送出來。晉軍乘曹人極度恐懼的時候猛攻,于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三月丙午這天,攻入曹國的都城。

攻占衛(wèi)、曹兩國,晉軍大獲全勝??蓜倮麣w勝利,目的并未達到,進攻曹、衛(wèi)兩國的目的是引誘楚國北上,以救宋國之危。而楚成王畢竟是戰(zhàn)場老鯊魚,你晉國打的什么主意,人家心里明鏡似的。

楚國沒有移師北上,反而更急切猛烈地攻打宋國。跟下象棋似的,你吃我兩個炮,我怎么也得殺你一匹馬。

宋國再次派人向晉國告急。這可讓晉文公左右為難,不去打吧,宋國若亡,將陷全局形勢于不利,霸業(yè)亦成空中樓閣;去打吧,齊國和秦國又不愿卷入,不愿共同作戰(zhàn),晉軍只身在宋境與楚軍決戰(zhàn)絕無取勝把握。

原定引誘楚國于衛(wèi)、曹決戰(zhàn)的戰(zhàn)略落空。晉文公失算了,賭輸了。

嚴峻的情勢,使晉文公猶豫不決。說是猶豫,實則胸無良策。

戰(zhàn)爭中,暴力性、毀滅性手段痛擊對方并不解決全部問題;單靠士氣、勇猛也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智慧。智慧就是運用計謀。尤其情勢緊急卻又僵持不下之時,精妙的計謀如同一手神來之筆,會改變整個局勢,反敗為勝。從攻克曹國的“輿人之謀”就可以看出。

而此刻呢,還有誰為晉文公獻策?

有一個人,他就是先軫。先軫向晉文公獻計,讓宋國去賄賂齊、秦兩國,贈送財禮,利用他們?nèi)癯繁?;同時把曹、衛(wèi)的土地分一部分給宋國,以堅定宋國抗楚的決心。楚國見曹、衛(wèi)的土地被宋國占去,必不聽齊、秦的勸解。齊、秦接受了宋國的賄賂,必然抱怨楚國不聽勸解,甚至可能因此出兵。

若按小說《三國演義》的慣用描述,此時就該是“晉文公大喜,依計而行”。而后,對方二愣子似的大叫一聲:“哎呀,中計!”

實在的,先軫的計謀夠痞夠陰損,可與三十六計中的“借刀殺人”媲美。楚國果然嚴詞拒絕齊、秦兩國從中的斡旋與調(diào)停。攻打宋國,本來是要挽回面子,警示諸侯,如今面子沒掙回來,衛(wèi)、曹兩個附屬國還丟了,誰來勸和也不頂用。

楚國態(tài)度強硬,毫不讓步。齊、秦兩國終于答應晉國,聯(lián)合出兵參戰(zhàn)。

這下,楚成王傻眼了,中原形勢瞬間變化,晉、齊、秦三國聯(lián)合,對楚國極為不利。楚成王多老辣,絕不會吃眼前虧,如硬拼,恐怕后方有虞,權且忍下這口氣,來日再報此仇。

于是,楚成王下令,命楚大夫申公叔撤離齊國的谷邑,讓前線統(tǒng)帥令尹子玉從宋國撤軍,不要與晉國作戰(zhàn)。

楚成王的決斷是明智的、清醒的、無比正確的。

申公叔一切行動聽指揮??晒ゴ蛩螄闹鲙涀佑癫环摹K幸稽c私心,撤離宋國,必定有人恥笑自己指揮無能。丟臉。

就子玉驕狂的性格而言,撤離宋國跟要他命差不多,生于大國,長于大國,這個臉丟不起。

這個子玉,自然沒拜讀老子的軍事思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