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始皇暴斃:皇上被人嚇死了(3)

歷史就這四張臉 作者:羅杰


作案者的動機清楚了,整個騙局,扔玉璧、留預言、說“今年祖龍死”,對秦始皇并沒有惡意,只是一種提醒,提醒他及時安排身后事。要知道,秦始皇從始皇三十五年開始,他為了成仙,變得很詭秘,一般的官員都難以知道他的行蹤,只有最親信的人才能了解他的狀況。因此,作案者可以鎖定在秦始皇的親信集團中。

這樣看來,作案者該浮出水面了吧?不,他看似離我們很近,實質(zhì)上我們根本不知道他是誰。

唯一的途徑,還得從動機來分析,這個人要提醒秦始皇安排身后事,皇帝重要的身后事是什么?

當然是新君繼位。而在這個問題上,秦始皇恰恰沒有做出決斷。

那么,在親信集團中,要秦始皇早日確立嗣君之位的人會是誰呢?

你一定想到了李斯和趙高。這兩個人既有作案時間,又有作案能力,并且對秦始皇精神、身體狀況非常了解,具有很大的嫌疑。然而,他們卻缺乏作案動機,因為這時候冊立太子,對他們并沒有好處。

首先說嫌疑人趙高,這個人是趙國貴族的疏遠族人,身世不好。小時候,他的父親犯法被處以宮刑,他的母親受到株連當了奴婢,后與人野合,生下趙高和他的幾個兄弟。因此,趙高一生下來就被閹割了,長大后當了宦官。由于他精通權(quán)謀,很會來事兒,且通曉刑法,深得秦始皇恩寵。并讓他教小兒子胡亥學習律令,審理判決訴訟案。胡亥也很喜歡趙高??墒?,趙高后來犯了重罪,蒙氏家族的蒙毅削去了他的官職,并判處其死刑。幸虧秦始皇寵幸,才逃過一劫。至此,趙高和蒙氏結(jié)下了深深的仇怨。

秦始皇死后,趙高、李斯假詔逼死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時說:“扶蘇與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鎮(zhèn)守邊陲,已有十余年了?!?/p>

這句話非常重要,它說明了兩個問題。

第一,扶蘇參與政事在秦始皇吞并六國前就開始了,也就是說,秦始皇是將扶蘇作為接班人來培養(yǎng)的。

第二,扶蘇與蒙氏家族關(guān)系密切,一旦他即位,蒙氏的勢力更強,趙高是死路一條。

由此可見,趙高是絕不會提醒秦始皇冊立太子的,他寧可保持現(xiàn)狀。另一個原因,這時候胡亥年齡尚小,從秦始皇這方面考慮,他雖喜愛小兒子胡亥,但他有一個前車之鑒--他十三歲時登基,就因為年齡太小,無法掌權(quán),只能將國事交付于大臣,最終導致呂不韋、嫪毐專權(quán),險些釀成大禍。所以,他不會貿(mào)然立胡亥為太子。確立接班人,扶蘇中選的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趙高的嫌疑排除了。那么嫌疑人李斯呢?

這個人是徹頭徹尾的投機分子,李斯的檔案很清晰,出生于戰(zhàn)國末期,籍貫是楚國上蔡,今天的河南省上蔡縣。年輕時工作經(jīng)歷簡單,當過掌管文書的小官吏。那時候,李斯到廁所方便,看到老鼠偷糞便吃,人一來,老鼠就驚慌逃竄了。過了一陣,李斯又在國庫的糧倉里看到了老鼠,老鼠吃得白白胖胖,一副安然自若、大搖大擺的模樣。李斯心中感慨:人有沒有能耐,好比老鼠一樣,全靠自己想辦法。有能耐的就做官倉里的老鼠,沒能耐的就只能做廁所里的老鼠。

李斯本人當然渴望做官倉里的老鼠。他不是一般人,他不愿意過陰冷潮濕的小生活,他要過一種呼風喚雨的大生活。為了求得功名利祿,他辭去了小官吏的職務,前往齊國,拜著名的儒學大師荀子為師。

荀子雖繼承孔子的儒學,但卻對儒學進行了大改造,少了“仁政”的主張,多了“法治”的理念。這很對李斯的胃口。他勤奮過人,和荀子一同研討“帝王學科”。這個學科的內(nèi)容包括:如何治理國家,如何對待帝王,以及為官之術(shù)等等。

李斯學成后,打算去往秦國。他把去秦國的原因告訴了荀子,那段話就像一個畢業(yè)求職意愿。李斯說:人生一世,貧賤是最大的恥辱,窮困是最大的悲哀。若要出人頭地,就得成就一番事業(yè)。如今,齊王委靡不振,楚國無所作為,唯獨秦王,試圖吞并齊、楚而一統(tǒng)天下。因此,在秦國能尋找他合適的個人機會。

荀子同意李斯的意愿,告誡他說,要注意節(jié)制,不要一味往前走,要給自己留一條后路。李斯記在心里,不久,就來到了秦國。

秦國的丞相呂不韋器重李斯的才干,讓他當了小官。對李斯來說,當官不是目的,而是機會,能夠接近秦王,這才是最重要的。實際上,此時的李斯還是很尷尬的,他既不能以立軍功而嶄露頭角,也不能以理政顯現(xiàn)自己的才干。他只有一個方法引起秦王的重視,就是上書。通過揣摩秦王的心理和分析當前的形式,李斯果決地給秦王上書。上書的內(nèi)容是鼓舞秦王統(tǒng)一中國。書中,李斯用過去的秦穆公舉例,說秦穆公時代強盛,但最終也未能統(tǒng)一中國,其中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當時的周天子勢力強大,也有威望,不容易推翻;二是諸侯國也比較強大,可與秦國抗衡。但是,從秦孝公以后,戰(zhàn)爭不斷,周天子和諸侯國的力量急劇下降?,F(xiàn)在秦國強盛,是建立帝業(yè),統(tǒng)一天下的大好時機,掃平六國如撣灰塵。

這番論述,對天下的實際情況分析得清晰透徹,而且,迎合、滿足了秦王的心理,一下便得到了秦王的賞識。李斯被提拔為長史。

身為長史的李斯,進一步向秦王奉獻統(tǒng)一中國的具體謀略--從瓦解諸侯國力量入手。具體實施方式是:以財物重重賄賂六國君臣。目的是:讓他們分崩離析,無法合力抗秦。然后,秦國各個擊破。

這一謀略效果非常顯著。秦王便封李斯為客卿。李斯這顆政治明星,終于在秦國的舞臺上冉冉升起。

可就在一帆風順之時,秦國國內(nèi)掀起了一場運動,這個運動叫“反外國人運動”。起因是韓國派間諜以幫助秦國修渠為名,刺探情報。這場運動的后果是,秦王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原是楚國人,當然也在被驅(qū)逐之列。但是,李斯沒有離開秦國,更沒有因挫而頹喪。他在秦國邊境蝸居,寫了一道著名的《諫逐客書》上奏秦王。在《諫逐客書》中,李斯說明歷史上外國人對秦國的重要性,言辭非常懇切,令秦王動容。

受《諫逐客書》感動的秦王,撤銷了“逐客令”,并請回李斯,封他為廷尉。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大的威脅正等著李斯,并且,這一次他還殺了人。

剛剛升任廷尉的李斯,剛看到光明前途的時候,他的同學韓非來到了秦國。韓非是韓國人,且與韓王同族。韓非也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他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君主專制理論。可是,他屢屢上書獻策卻不被韓王任用。韓非失望而憤怒。秦王很重視這樣的人才,早就想見見韓非,將他收為己用?,F(xiàn)在,秦國要攻打韓國,情勢危急,韓王才起用韓非,派他出使秦國。

從能力上分析,李斯知道自己遠不如韓非。如果秦王留下他,重用他,勢必成為自己的對手和仕途上的絆腳石。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必須除掉韓非。

他首先給秦王分析說,韓非這個人不能任用,他是韓王的親族,韓非愛韓而不愛秦,大王如果攻打韓國,他當然不會同意,這也是人之常情。

秦王一聽言之有理,想韓非既然不能用,就放他回國吧。而李斯的根本意圖是要斬草除根,永絕后患。他又說,如果放韓非回國,他就會為韓國出謀劃策,對秦國十分不利,不如趁這個機會把他殺掉。

就這么短短一句話,同學韓非的生命就葬送在李斯的手里。

秦王示意李斯去除掉韓非,李斯便送了毒藥給韓非。韓非知道李斯的為人,自己無論如何是逃不掉的,于是服毒自盡。

從此,李斯再沒有威脅,再沒有對手。他輔佐秦王,于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國,結(jié)束了長期分裂割據(jù)的局面,統(tǒng)一了中國。

統(tǒng)一之后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治理這個國家。

李斯認為,周朝采用分封制,諸侯各自為政,所以天下戰(zhàn)亂不斷。如今天下統(tǒng)一,如果再分封諸侯國,又將回到以前的分裂局面,應當采用中央集權(quán)管理。

李斯的提議遭到博士淳于越的強烈反對。淳于越上奏秦始皇,說天下之大,如果宗室子弟沒有封地,就和普通百姓一樣,萬一發(fā)生叛亂,誰來相救?比如齊國的田常,晉國的六卿,都發(fā)生過叛亂,如果秦始皇不采用分封制,不以古為師,國家就不能長久。

這一奏書激怒了秦始皇,他把淳于越交由李斯處理。李斯對淳于越進行審查,最后給淳于越定的罪狀是泥古不化,厚古薄今。接著,李斯建議秦始皇焚書,秦始皇也采納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