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番言論是否出自禰衡之口,不得而知。但誰聽了都會相信是禰衡所言。
劉表當(dāng)然不能容忍禰衡的放肆和無禮。但他也不愿擔(dān)惡名,就把禰衡打發(fā)到江夏太守黃祖那里去了。
劉表知道黃祖性情暴躁,他的用意顯然也是借刀殺人。可以說這宗謀殺案的主謀是曹操,劉表脅從,實施殺戮的是黃祖。
禰衡到了江夏以后,一開始,黃祖對他也比較看重,讓他負(fù)責(zé)文件起草。禰衡也頗為賣力,工作干得相當(dāng)不錯,凡經(jīng)他起草的文稿,“輕重疏密,各得體宜”,寫得十分得體,得到了黃祖的嘉賞。
然而,禰衡本性難移。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黃祖在戰(zhàn)船上設(shè)宴會,禰衡當(dāng)著眾賓客的面,盡說些刻薄無禮的話!黃祖呵斥他,他反教訓(xùn)黃祖,說你這個死老頭,少啰唆!當(dāng)著眾人的面,黃祖哪能忍下這口氣,于是命人把禰衡拖走,將他狠狠地杖打了一頓。禰衡還是怒罵不已,黃祖于是下令把他殺掉。黃祖手下的人也早對禰衡不滿,得到命令,黃祖的主簿便當(dāng)即把禰衡殺掉了。禰衡死時,年僅二十六歲。
禰衡雖然罪不至死,但死得也不算太冤。他的死既是他目空一切造成的,也是曹操所炮制的。禰衡以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在曹操那里時,他便蔑視同僚,連陳群、司馬懿的長兄司馬朗這樣的人,他也不屑于交往,說自己豈能和殺豬賣酒的人交朋友。就連他自己欣賞的孔融和楊修,他也是這番評價,說滿朝中也只有大兒子孔融、小兒子楊修還湊合,其他的都不值一提??兹诋?dāng)時四十歲,禰衡稱呼他為“大兒”,可見禰衡的狂妄已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因此,禰衡的死多少有些咎由自取。與禰衡比較起來,第三宗謀殺案的被害者,就很冤枉了。
第三宗謀殺案的被害者叫楊修。楊修,字德祖,弘農(nóng)華陰(今陜西華陰東)人,是太尉楊彪的兒子。楊修的為人與禰衡截然不同,他是一個謙恭的人,而且,從小就才思敏捷。9歲時,有一個叫孔君平的人來拜見楊彪,楊修因父親不在家中,忙沏茶讓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孔君平。孔君平拿起一顆楊梅玩笑說:楊梅,名副其實的楊家果。楊修立即問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嗎?
由于楊修聰穎過人,得到曹操賞識器重,委以“總知外內(nèi)”的主簿,成為丞相曹操身邊的一位高級幕僚謀士,理應(yīng)算得上一位重臣。但是,楊修的聰明多是小聰明。在發(fā)生了闊門、一盒酥等事件后,曹操對楊修產(chǎn)生不滿,心存芥蒂。
首先來看闊門事件--曹操去視察新建的相國府,視察完后沒有說一句話,只是讓人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旁人都一頭霧水,而楊修當(dāng)即命人將門拆掉重建,說丞相嫌門太寬,所以在門上寫個“活”字,“門”里“活”,就是“闊”,“闊”就是“寬”。
其二是一盒酥事件--有人送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在盒上寫了個“合”字交給眾人。眾人面面相覷,而楊修接過來就吃,對眾人說: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
事實上,這兩個小事件,還不足以讓曹操對楊修動殺心。而接下來,楊修暗中插手廢立太子之事,他輔佐的是曹植,因為他猜測曹操會立曹植。曹操命曹丕、曹植出鄴城門去辦事,事先又秘密下令城門守衛(wèi)不得放行。這個安排卻又被楊修猜中了,他就事先通報曹植,說守衛(wèi)如果不放行,你身負(fù)王命,可以殺了守衛(wèi)。曹植照楊修的話做了,殺了城門守衛(wèi),結(jié)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沒有出去。楊修以為自己幫助曹植贏得了曹操的喜愛和器重,哪知道恰恰相反,這樣一來,反而給曹操留下了曹植殘暴、曹丕仁厚的印象。楊修聰明反被聰明誤,抖機(jī)靈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讓曹操看透了他的這種小聰明。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君王,愿意被下臣把自己看個透徹,楊修如果猜出曹操所想而緘默不語的話,也不至于遭到殺身之禍,可他卻偏偏喜歡到處張揚,最終,他喪命于“雞肋”事件。
公元219年,曹操親率部隊進(jìn)軍漢中,要與劉備決一死戰(zhàn)。可是劉備死守不戰(zhàn)。曹操攻也不成,退也無所據(jù),真是進(jìn)退兩難。部下向他請示口令。曹操說了兩個字:雞肋。楊修聽說后,立刻收拾行裝,大家問及緣故。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丞相心里已經(jīng)決定回家了。
曹操作為一個統(tǒng)治者,最忌恨的就是別人猜透他的心思。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曹操處置“雞肋事件”,嚴(yán)肅軍紀(jì),按律斬了楊修,做得既天衣無縫,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隱患。而真實情況是,半年后,曹操才采取謀殺的方式,以楊修“露世言教,交關(guān)諸侯”,就是泄漏國家機(jī)密,結(jié)黨營私的罪名,將其處死。
這是楊修的真正死因嗎?準(zhǔn)確地說,只是其中之一,另外,還有兩大政治因素。
一、楊修犯了古代皇室權(quán)力之爭中的大忌,參與了奪嫡之爭。
二、楊彪夫人是袁術(shù)的女兒,楊修是袁術(shù)的外孫。楊彪、楊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觀念與曹魏政權(quán)的利益有沖突。
總之,楊修太了解別人,太能洞悉別人心思,然而他卻不了解,這也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