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潛行隱世”就是“伺機而動”(3)

素書博弈學 作者:(秦)黃石公


陶淵明所處的社會到底是什么樣子呢?他在《感士不遇賦》的序言中說:“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jié),市朝驅易進之心。懷正志道之士,或潛玉于當年;潔己清操之人,或沒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歸’之嘆,三閭發(fā)‘已矣’之哀。悲夫!寓開百年,且瞬息已盡,立行之難,而一城莫賞。此古人所以染翰慷,屢伸而不能已者也?!?/p>

陶淵明在這里指出當時社會風氣的腐朽,朝堂之上“雷同共譽毀,咄咄俗中愚”,正直的人是沒有出路的。而且長期的政治動亂,致使魏晉以來“名士少有全者”,要保持高潔的品性,延命于亂世,便只有隱居這一條路了。

陶淵明心目中有自己的理想社會,這個理想社會就是他筆下的《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

按照文章所描繪,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不受外界干擾的地方。桃花源外是一片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引人入勝?!傲直M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從小山口進入,“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那里土地平坦廣闊,房屋排列整齊,田地肥沃,池塘清澈,桑竹茂盛;田間道路縱橫交錯,井然有序;村舍中雞鳴犬吠之聲不絕于耳;男男女女正在田間辛勤勞作,老人和小孩在一邊怡然自樂。整個桃花源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祥和、生機盎然的景象。

在生活上,桃花源人也是自給自足的。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互相勉勵,努力耕種。桑竹繁茂,五谷能夠及時種植,不違農時。到了收獲季節(jié),他們也能夠“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所有的收獲都歸自己所有,而不必交那些繁重的苛捐雜稅。此外,這里沒有兵丁、官吏,完全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小國寡民”式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人人平等、共同勞作、酷愛自由、崇尚人性,沒有勾心斗角,也沒有爾虞我詐,這就是陶淵明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但是,這樣一個淳樸、安樂的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在當時是根本實現(xiàn)不了的。陶淵明知道在一個充滿著陰謀、屠殺、戰(zhàn)爭的社會中,他的“世外桃源”只能是一種奢望,于是便隱居起來,希望在他隱居的狹小的生活范圍內,能找到心靈的安寧。

歸隱之后的陶淵明每天都做些什么呢?從他歸隱之后所作的詩文中,我們可以知道,此時的陶淵明醉心于耕種、交游、飲酒,過著自給自足、悠然自得的生活。只是好景不長,由于戰(zhàn)亂頻繁,加之自然災害嚴重、農業(yè)歉收,陶淵明的生活極為貧困。他四十四歲那年,居所失火,此后的生活更是每況愈下,連生計都發(fā)生了問題,但他依然不肯茍且,正如他在《自祭文》中所說:“寵非己榮,涅豈吾緇?兀窮廬,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無恨?!?/p>

元嘉四年(427年),陶淵明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享年六十三歲。因此,陶淵明的一生,正如《素書》中所說:“如其不遇,沒身而已?!碧諟Y明雖懷絕世之才,但當客觀條件不具備時,他并沒有為了施展自己的才能,去蠅營狗茍,而是毅然選擇了“抱道而終”。我們說,像陶淵明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賢人君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