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過坎的制度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作者:凌志軍


他們的問題不是不夠優(yōu)秀。他們的問題是,從小到大按部就班地走過來,從來沒有想一想,什么東西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張宏江

張宏江在鄭州大學畢業(yè)之后,又去丹麥留學,在那里領教了西方社會的文明。他后來說,他可以肯定“西方的教育能讓孩子更快樂,并且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力”,而且還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可以用非所學,所以他才“決定改行”。這想法一定有他的“鄭州經驗”和“丹麥經驗”做基礎。事實上,這位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副院長、計算機視頻檢索領域的開拓者,如今所做的工作的確與他在學校里學的東西相去甚遠。

2003年春季一個氣爽心怡的中午,他坐在上海西郊賓館一個安靜的角落,回顧自己從70年代到90年代的求學經歷--葉縣中學、鄭州大學、丹麥科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不禁連聲慨嘆:

最近這些年我總是到一些大學去演講,很多學生問我:“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淘汰率是不是很高?”

我說:“是的,大約有30%的人最后是要離開的?!?/p>

他們于是問:“被淘汰的人是不是表現(xiàn)不好?”這是他們經常要問的問題。于是我就回答:“其實,有些人離開研究院不是壞事。他們的問題不是不夠優(yōu)秀,他們的問題是,從小到大按部就班地走過來,從來沒有想一想,什么東西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東西是真正適合自己的?”

他們都瞪大了眼睛,好像不明白,于是我就慢慢解釋:

我們的教育制度是一種“過坎的制度”。一個孩子從小到大,他的目的不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力,甚至也不是學到一些東西,當然更不是享受生活。他的目的只是考上一個好大學,只要翻過一個一個坎就行了。一切都是順理成章,不用懷疑。我自己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我后來的那些人也是這樣走過來的。比如一個人如果在小學是第一名的話,很自然地就要考上本地最好的初中。如果初中又是第一名,那么就會去考最好的高中。然后高中還是第一名,那么必定去考一流的大學。如果他在大學又很優(yōu)秀,于是就去讀碩士,讀博士。就這么一路走過來,到什么時候就干什么,從來沒有想過“我為什么要去讀大學,為什么要去讀博士”。最后他可能會發(fā)現(xiàn),他一直在努力爭取的東西根本不是他想要的,或者不是適合他的,他的興趣原來不在這里,但是他過去從來沒有想過。所以,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過不去的人覺得自己是“失敗者”,過去了的人也不一定就萬事大吉。他也許根本就不該過那個獨木橋,不該讀博士。他如果把讀博士的4年時間拿去學習別的東西,可能要好得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