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禁軍是由趙匡胤一手創(chuàng)建起來的,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在國內還算小有名聲,可是到了趙佶手上,就像兒戲似的,交給一個太監(jiān)童貫去管,交給一個小混混高俅去管,自己完全不加過問,過不了幾年這支隊伍就完全瓦解了。北宋的覆亡,可以說是由童貫管軍直接造成的。當時蔡京童貫一文一武全都身居相位,權傾天下,老百姓稱蔡京為“公相”,童貫為“媼相”(因為他是太監(jiān)、閹人)。并且有民謠說:“打破筒(指童),潑了菜(指蔡),便是人間好世界!”
“六賊”之中的朱勔是蘇州的大商人,世代經商,頗有實力。因為趙佶酷愛花石,花石的出產地在太湖一帶、江浙地方,蔡京就示意朱家搜求珍木異石以進,大為趙佶所欣賞。蔡京就在朱家設應奉局,專管搜求珍木異石之事,而總其名為“花石綱”(水上運輸隊十條船稱為一“綱”)?!盎ㄊV”初設的時候,每年不過責成地方貢獻幾次,每次不過貢獻幾件花石而已。后來逐年增加,發(fā)展到居然大規(guī)模地派遣使者與船只前往江南去搜運。每次征取之物數以千萬計,狐假虎威,強取豪奪,鬧得東南各地歲歲不安。朱勔作為應奉局的負責人,就有了代皇家征收花石的大權,老百姓家中一木一石如被他們看上了,就會破屋拆墻取走,稍敢違抗,即處以違抗圣旨罪。許多老百姓因為牽連到“花石綱”而弄得家破人亡。這些奇花異石收集到京城,大都用于裝飾皇家園林萬歲山。運送花石綱的船隊在運河上終年絡繹不絕,遇到運送的花石太大,內河中通不過,只好取道海上,一遇風暴,人船俱亡。趙佶的這一愛好,在貪官的故意操縱之下,轉化為向老百姓大肆敲詐,威逼富人出錢,窮人出力,最后百姓們人財兩失,家破人亡。朱勔作為經管花石綱事務的皇家代理人,有權裁決一切,蘇杭兩地的應奉局就成了“東南小朝廷”。別人是家破人亡,他們是升官發(fā)財。當時的蘇州民謠說:“金腰帶,銀腰帶,趙家世界朱家壞!”不管那些貪官在表面上玩出多少花樣,老百姓仍能一針見血地說出事情的本質:趙家的江山是朱家給毀掉了的!
“六賊”之中的王黼是當時有名的美男子,竟然以面貌姣好舉止風流而受寵于趙佶。他先是走蔡京的門路,后來居然一度取代蔡京,當了宰相。為了大肆撈錢,他不顧臉面,竟在相府之下設立一個應奉司,自兼提領(相府所屬的“物資采購供應總公司”的“總經理”),凡是“天下財物,四方珍異”,他都要搜刮,都要經營。到后來,凡“四方珍奇”,皇宮里有的,他家就要有;皇宮里沒有的,他家也要有。他家里的財物超過皇宮,這是東京老百姓都知道的秘密。
“六賊”之中的梁師成本是個舞文弄墨的小太監(jiān),因為書法受到趙佶的欣賞,趙佶就讓他負責書寫御筆號令。后來“御筆”太多,孰真孰假,連趙佶自己也分不清了。做皇帝、做大官,干什么事都可以叫人代勞,未聽說“御筆”也有叫人代勞的。后來“御筆”滿天飛,真假莫辨,只好一律承認,這事實在是太荒唐。梁師成還和王黼合作,共同負責管理那個相府里的應奉局,生意興隆,獲利無數。既然梁師成寫的字可當“御筆”使用,那他想做的事還有什么做不到呢!東京的老百姓又稱他為“隱相”(躲在幕后的宰相),把他和公相蔡京、媼相童貫并列,并稱“三相”。
“六賊”之中的李彥與另一個太監(jiān)楊戩都是趙佶的親信太監(jiān)。他們受命設置一個“西城括田所”,清查無主荒田,收歸國家所有。這田地的問題,不查沒有事,一查事就多。一遇水旱災荒,老百姓逃荒討飯,四處奔走,事后回鄉(xiāng),人員既有傷亡,產權也有變化,認真一查,必然有許多人的產權未辦手續(xù)。兵災過后,尸骨遍野,地方官抱著救死扶傷的態(tài)度撫慰老百姓還來不及,如果派些太監(jiān)抱著找麻煩的態(tài)度來查田,那么,很多田地的產權是一時拿不出鐵硬的證據來的。其結果自然是指為荒田,收歸國有,強迫農民交租。這個“西城括田所”十年間在京東西、淮南北查出了無數“良田”,立了大功,實際上是有計劃地剝奪了無數良民的土地。
在“六賊”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出名的大流氓也被趙佶所寵愛,那就是自稱為“李浪子”的“浪子宰相”李邦彥。趙佶一朝,在皇宮里公開出現的低級下流的丑劇越來越多。蔡京當時年紀已經八十左右,顯然是跳不動了,隨時出入宮廷的三個佞臣,是蔡京的大兒子蔡攸、浪子宰相李邦彥以及大淫棍王黼。他們完全不顧朝廷的體統(tǒng),在宮里大搞淫亂活動,和趙佶一起參與秘戲,君臣盡歡。特別是“浪子宰相”李邦彥,常常在宮中宴席上穿上戲裝艷服,和伶人一起表演,說些下流笑話也就是黃段子,引起哄堂大笑。有時候為了討趙佶的高興,居然當眾脫光了衣服,露出一身花繡,做些下流動作。從趙佶平常的生活習慣看來,他在見人的時候,還能保持一付風流瀟灑的書生模樣,怎么會在皇宮的宴會上和李邦彥這種流氓痞子混在一起,打打鬧鬧,一點也不怕出洋相!可見人要培養(yǎng)高尚氣質,學習高雅的動作,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墮落起來就要快得多。趙佶如果不是自甘墮落,怎么會對那些下流活動大感興趣。有一次宮中宴會,李邦彥脫得光條條的正在作色情表演,君臣興高采烈,笑成一團,突然被皇后撞見了,大家都很難堪。皇后很感慨地說:“用這樣的人當宰相,國家還有什么希望?”這件事情已被記載到野史筆記上,所以一直傳之后世。
趙佶為什么墮落得這么快,這還是與蔡京的誘導密切相關。趙佶原來并不特別推崇道教,迷信道教完全是由蔡京所推動的。善于察言觀色的蔡京看破了他內心的秘密,他不愿苦苦修行去追求西方極樂世界,只想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世界里享受聲色犬馬,所以寧肯信道而不信佛。蔡京就千方百計地迎合他,勸他放棄通過禁欲至少是節(jié)欲的辦法去成佛,而通過縱欲的采陰補陽的辦法來成仙。不管以后能不能成仙,反正這一生享樂是享夠了。人到中年的趙佶與已入老年的蔡京實際上做成了一筆可恥的交易(蔡京比趙佶要大35歲),只要你能不讓我淘神,讓我享盡人間樂事,我就讓你長期坐在這個宰相位置上。至于老百姓是生是死,是禍是福,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在艮岳也叫做萬歲山這一片皇家園林里,既藏著來自天南海北的奇花異石,珍禽怪獸,游于園中,只聞鳥獸之聲,不聞人聲;在亭臺樓閣中,又藏著趙佶所愛好的從全國到處搜羅來的古今著名碑帖書畫。最使這位花花公子皇帝賞心悅目的,是從后宮中一直到艮岳的別苑里,到處深藏著一萬多名精心挑選來的天真少女。這些面白唇紅的姑娘并不是作為金屋藏嬌的美女隱居于此,而是作為道家采陰補陽的求長生的“補品”而貯藏在這里的。如果按照他們的計劃,幾天要用一個處女來“進補”,這一萬多人豈不是要用一百多年!對于這個一頭栽進采陰補陽的泥坑里的趙佶,很難讓他有正常人的思維,很難讓他過正常人的生活。趙佶崇奉道教,在崇寧、大觀年間,還是一般的崇奉;到了政和年間,漸入迷狂。政和初年,他自稱太上老君托夢給他,說他是天上帝君下凡“當興吾教”。后來他下詔置道階二十六級,有先生、處士等名號,官階比中大夫至將仕郎。又在京師設道箓院,說自己是神霄帝君下凡,憐憫中華受到金狄之教(即佛教)的影響,愿意以人主的身份推動天下都歸正道,授意他們冊封自己。于是,道箓院冊封他為“教主道君皇帝”。他很滿意這個稱號,民間也都以道君稱他。貴為帝王而以廁身佛道為榮,前有南朝梁武帝出家為僧,接下來就數徽宗自封道君了。在中國歷史上,佛道兩教一般都是相安無事,凡是兩者互相爭勝,那就是皇帝有意揚抑的結果。趙佶是有意揚道抑佛的。宣和年間,趙佶下詔:稱僧人為德士,尼姑為女德,規(guī)定其衣冠悉從道流;佛祖改稱大覺金仙,其余佛教諸神改稱仙人、大士等道教稱號;寺院改稱宮觀,主持改為知宮觀事,原先管理佛教的僧錄司改稱德士司,隸屬于管理道教的道德院。這種崇道抑佛的政策,激起佛教徒的強烈不滿,有的僧徒甚至不惜舍身反抗,引起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