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邶風(fēng)·式微》
=1=
關(guān)于《式微》,始終有不同的聲音。
我不知道哪一種更接近于已經(jīng)睡下的真實。我曾一廂情愿地想,老人讀《式微》,必定會讀出滄桑,中年讀《式微》,必會讀出凄涼,而少年讀《式微》,會讀出薄薄的眼淚。
后來我求證了不同年紀不同閱歷的人,這些人中有對詩經(jīng)很感興趣的,也有不甚了解的。感興趣者侃侃而談,不論年長年少,談及時竟都關(guān)乎了一個愛字。不甚了解的,交了命題讓他們?nèi)プx去思量,再說回來時,竟是對愛徹底悲涼的注解。
我想起我初讀時的感覺,一片空曠地,放眼茫然,有人在癡等。僅此一個意象,就惹得愁腸百轉(zhuǎn)千回。
所以對不同的聲音,我們姑且接納,而對內(nèi)心的聲音,我們惜之如珍,這便是對《式微》最大的敬畏了。
=2=
我所讀過的《式微》解析有三種版本,但無論哪一種,都關(guān)乎一個男人--黎莊公。據(jù)說,春秋初期,赤狄國興起,奪取了黎侯的國土。黎莊公的夫人是衛(wèi)侯之女,大難當(dāng)頭,黎侯自然首先想到的是攜臣帶眷投奔親家。但是當(dāng)時衛(wèi)國自己也不復(fù)強大,根本無力協(xié)助黎侯復(fù)國,只好將他們安置在衛(wèi)東二邑(在今河南省范縣),躲避一時。《式微》就是這個時候在民間流傳開來的一首詩歌。
《毛詩序》解《式微》,認為它是“黎侯為狄人所逐,棄其國而寓于衛(wèi),其臣勸歸之辭?!痹娛且猿甲拥目谖莵碜鞯?,用第一人稱自問自答。
“這種寄人籬下、看人臉色的日子,多么卑微!您為什么不回國呢?
“要不是為了效忠國君您呀,我又怎會彷徨在泥濘的道路中!”
這個解釋的確很切合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詩中所提及的理兒也的確是這個理兒,但作為人臣,用這樣的話語勸解君主未免有點兒曝君之過的怨懟意味。難怪清人魏源會說:“出‘微君胡至于此’之怨詞,殉國之忠,恐不若是。”
于是就有了另外一種解釋:此詩是外人與黎臣之間的對話。
“這種寄人籬下、看人臉色的日子,多么卑微!你們?yōu)槭裁床换刈约旱膰夷???/p>
“誰不想回家呢?可國已破家已亡,如果不是為了要與君王復(fù)國仇共死生,誰會徘徊在這泥濘的道路中呢?”
這樣的解釋就合理了許多。不過,無論是哪一種解釋,不歸的原因都是黎侯,不歸的結(jié)果也終是“中露”、“泥中”。這是一個君主的悲哀。這是一段歷史無盡的蒼茫。
=3=
不過我們畢竟遠離那段塵封的歷史,不可確知事實,從詩詞的語句和語氣中猜測和推斷真相,難免會衍生出多種臆想。
余冠英教授評《式微》,認為“這是苦于勞役的人所發(fā)的怨聲”,是小人物不堪苦役而發(fā)的牢騷詩。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
“為了君主的事情,為了養(yǎng)活他們的貴體,我們不得不終年累月、晝夜不輟地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p>
這個意解比之前解,更凸顯了后人對歷史整體的分析和揭示。歷史在后人眼里是故事,在當(dāng)朝人心中卻可能是苦難。而這種解釋令我想到了一個冰冷的詞語--亡國奴。
我曾看見過這樣一幅照片,相信很多人也都看過:在中東地區(qū)的一條馬路上,一個被饑餓折磨得瘦骨嶙峋的孩子正充滿渴望地看著鏡頭,他的身后,是一只健碩而高大的禿鷲。照片雖然是靜止的,但我總覺得只要那孩子一動,禿鷲就會沖上來傷害他。戰(zhàn)爭之于一個孩子是失家離園的饑餓,那么之于成年人的晝夜勞役也就不難想象。
失國之君,卻不思歸國之途,只顧著享受自己的小日子,無視子民的生存艱辛。如果《式微》真是子民的抱怨,那么這抱怨實在是客氣得很了。那隱瞞的蒼涼對后世來說是更加觸目驚心的陣痛,如同一個人的歷史,年輕時的沖動與抉擇只有到了中年心氣沉和時,才突然會有失重的蒼涼感。
=4=
另有劉向在《烈女傳·貞順傳》中記載,衛(wèi)侯的女兒嫁給黎莊公為夫人后,“既往而不同欲,所務(wù)者異,未嘗得見,甚不得意”。夫妻二人性格不合,黎莊夫人嫁過門去,就沒有一天是得寵的,時日久了,不免有失落之感。傅母看在眼里,既憐惜她常常獨守空房,又擔(dān)心她終有一日要被掃地出門,遂見機勸她:“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去。今不得意,胡不去乎?”合則來,不合則去,這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相處之道了,可春秋時期的黎莊夫人卻難以接受。她始終堅持“婦人之道,壹而已矣”,并賦《式微》以明志。
“天都快黑了,你怎么還沒回來呢?都是因為你,我還站在風(fēng)中等呢!
“天都快黑了,你怎么還沒回來呢?若不是因為你,我怎么還在外頭等著呢!”
三種解讀,我希望真版是最后一種。身為女子,我沒有鴻鵠之志,所有的盼望不過是愛情的結(jié)局,因此我總是私心地希望一切歌頌都關(guān)乎愛情。
不過,我也有些不太希望真相就是這最后一種,我不愿意愛情來得太過沉重。當(dāng)一方已經(jīng)不能領(lǐng)會你的付出時,轉(zhuǎn)身才是最好的結(jié)局。
=5=
倘若我可以安排一次歷史,《式微》必是這樣的故事:
綠山,秀水,一座凝紅的亭榭。一個女子正在焦急地等待著情郎的到來。一幅絹帕在手里絞了又絞,一口櫻唇在齒間咬了又咬,一雙明眸更是向周遭望了又望。太陽下了,月亮起了,山睡了,水困了,路也隱匿了……女子擔(dān)心男子在夜幕中迷了路,便走出亭榭,一路迎去。
半路上見了,女子也不責(zé)問其遲來的原因,只略帶了嬌媚地嗔怪:天都黑了,你才來,看,都是因為你,我的袖子都被露水打濕了。
男子受了責(zé)卻并不生氣,反握了女子的手,也撒嬌道:我知道天黑了呀,我也想早點兒看見你,你看,就為了早點兒來,我跑了一身的泥巴。
這種結(jié)局多么溫暖啊。然而,歷史不能重來,《式微》中的男子也始終沒有歸來。我不歸去是因為等你,你未歸來又是因為什么呢?無數(shù)的可能,盡由讀者想象。難怪方玉潤評說此詩:“語淺意深,中藏?zé)o限義理,未許粗心人魯莽讀過?!?/p>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希望這不是《式微》中女主角的最后結(jié)局。
=6=
有時我還會一廂情愿地認為,式微,是一種愛情。這個世界上的愛情有千千萬萬,有初相識一別千里遠兩地留懸念,有互通有無不咸不淡來來往往,有“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當(dāng)然更有朝夕相處恩愛有加。而式微呢,式微是一種什么樣的愛情?
似細風(fēng),似柔風(fēng),似草長鶯飛,似白駒過隙,似萬紫千紅,似落英繽紛……我在這樣想的時候,式微是什么樣的愛情并不重要了,只是天黑了,她在等他,她一直在等他,不管是懷有什么樣的情懷,焦灼、擔(dān)憂、揪心還是怨憤,她就是在等。
我們常有這樣的感覺,愛一個人的時候,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我們每天走過的路不管是否是和那個人一起走過的,我們都會覺得我們走在愛情的路上,我們窗前的落葉不但片片知秋還知道相思成災(zāi),我們世界里的季節(jié)變幻各種顏色全是因為他。
這式微,是不是就是一種像天氣一樣的愛情。你愛他等他所以內(nèi)心會晴朗也會陰暗,會風(fēng)和日麗也會狂風(fēng)亂舞。這么說,我們就不難理解,這式微的愛情,便是自己一個人的事了,我們所有對式微的理解,不過是自己對愛情的一種癖好。
而天還是那個天,與愛情無關(guān)。只是,愛他的時候,春夏秋冬,每一天每一時,都是良辰美景。風(fēng)霜雨雪,都是愛的調(diào)料,把平平常常的日子,調(diào)理得有滋有味,浪漫唯美。若有一天,不再愛了,再好的天氣,也會變成風(fēng)刀霜劍。
更有甚者,愛依然在,而她卻已經(jīng)經(jīng)不起等待了。只是因為“天黑了”,他遲遲不曾來。
=7=
其實,大多時候,我們的故事都是這樣的殘缺。只是不知到底是愛造就了這殘缺,還是殘缺成全了這世代相傳的愛。
也許因為愛是永遠也說不完的話題,幾千年前的愛更是令人著迷,總是要探到深處,找到一些古老的感動才算安慰了饑渴的內(nèi)心。就如同一個喜歡舊物的人意外得到一件平常物什,上面用小隸鐫刻著一個字。這個字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會在這個字上產(chǎn)生諸多美妙的聯(lián)想。
愛上愛情有時就是這么大膽又細小,比如你僅僅是愛上“式微”這兩個字。你恨不得把天打上一道口子,讓等待的人有希望,有曙光。就如同我看到一個人的癡心妄想,大意是說如果她是上帝,哪怕就只有一天,她也首選要這世上空白一片從頭開始,再沒有謊言欺騙,沒有痛苦傷害。然后回到伊甸園用泥做出一個女人,再從女人身上取下左邊第三根肋骨做出她的男人。那個叫“愛情”的東西仍存活于天地間,只是一個人一生只能有一次愛情,當(dāng)背叛愛情時就會死去。
此時想起,《式微》里無望的等待,便是最殘酷的背叛了。如果真能做一次這樣的上帝,我相信幾乎所有的女人都會拍案叫絕。那么男人呢?不敢想,不能想。
當(dāng)唇間輕念“式微”,薄霧微起,那隔世的愛情仿佛可以穿透時空穿越時間來到我們面前。如果真是這樣,老人讀《式微》,必定會讀出滄桑,中年人讀《式微》,必會讀出凄涼,而少年讀《式微》,會讀出薄薄的眼淚。那么我多想一生不老。這樣我就可以始終相信杜拉斯說的,情人微不足道,哪怕沒有情人,關(guān)鍵的還是要有這種對愛情本身的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