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顧貞觀
康熙二十四年春。
北京。淑氣漸生。
一名消瘦得有些孱弱的中年男子呆立于一株夜合花樹下,持著一紙有著淡淡胭脂色的信箋,身體微微顫抖。月色冰涼,夜合花開了雪白晶瑩的一樹,香氣在夜色的醞釀下愈發(fā)濃烈,竟有酒的味道,叫人不知不覺沉湎。
此時,沒有人可以讀懂他的眼睛,是無奈,是痛楚,是惶惑,是很多很多的內(nèi)容,我們只是知道,不要在這個時間去驚擾他,哪怕一絲風、一絲雨、一抹夜合花的香氣,都不要在這個時間去驚擾他。
我們從來也都只是仰望著他。他叫顧貞觀,江南人,在整個康熙朝寫詩填詞的文人當中,顧貞觀三個字都是最響亮的幾個名字之一。有人說他是全國詞壇的第一名手,有人說他和另外一名公子并列第一,也有人說他只能排在第二,但無論如何,絕對沒有人會把他排在第三名以后的,除非這個人不怕落下一個外行的名聲。
像許許多多真誠的詩人一樣,顧貞觀也是一個狂生,他一向都泰然地接受著世人的贊譽,卻從來不肯承認自己就是詞壇第一。他并不謙虛,謙虛從來都不是詩人的美德。但在他的口中、心里,第一的位置永遠都屬于此刻他手中這封信箋的主人--納蘭性德。
信箋的內(nèi)容,是將來每一個哪怕稍有詩詞修養(yǎng)的人都能夠脫口而出的: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是的,這首《木蘭花令》是所有納蘭詞中流傳最廣的一首,“人生若只如初見”更是所有納蘭詞中、乃至古往今來的所有詩詞名句中最為流傳的一句,只是我們往往會把這首詞、這句詞從三百多年前的背景中抽離出來,用它來訴說我們自己的情緒,仿佛它一直就屬于我們每個人自己的生活背景,屬于我們每一個獨特的、不為任何人所知、也不容任何人窺探的私密空間。誰會知道呢,當顧貞觀接到這首詞的時候,他讀到的內(nèi)容,完全不同于我們?nèi)魏我粋€人的理解。事情正像本雅明說的那樣,古典的詩歌傳統(tǒng)已經(jīng)破碎了,詩人頭上的光環(huán)重重地摔在人行道上,詩歌語言終于從公共空間走進了私人空間,并且在私人空間的小巷子里越走越深,越走越曲折,當小巷盡頭的收信人展開信箋,小巷外面的我們只能提著燈籠、燃著蠟燭,小心翼翼地接近那個影影綽綽的目標。最后能不能找到,就看每個人的悟性與運氣了。
這首《木蘭花令》常被我們當作愛情詩來讀,其實只要稍微下一點功夫的話,就會在道光十二年結(jié)鐵網(wǎng)齋刻本《納蘭詞》里看到詞牌下邊還有這樣一個詞題:“擬古決絕詞,柬友”,這就是說,這首詞是模仿古樂府的決絕詞,寫給一位朋友的。
漢魏樂府如今的讀者已經(jīng)很少了,但它畢竟是唐詩宋詞的一大源頭,有許多著名的詩詞都在樂府舊題的形式,比如李白的《將進酒》,在詩體分類上我們很容易把他劃作七言或雜言古詩,其實應該劃作樂府,而決絕詞本來也是樂府舊題,屬于樂府當中的相和歌辭,本來是漢代街頭巷尾傳唱的歌謠,用絲竹樂器交相唱和的。元稹就寫過三首很著名的《決絕詞》,收在宋人郭茂倩編纂的百卷樂府當中?!熬榧葲Q絕,妾意已參差。借如死生別,安得長苦悲”,這是數(shù)百年前詩人元稹在同一題目之下的絕情之語,容若現(xiàn)在用到這個古老的題目,又標明“柬友”二字,可是要與故交決絕么?
不!如果讀不懂詞中的深意,又怎能稱得上容若的第一摯友,又怎能當?shù)闷鹋c容若并稱的康熙朝詞壇雙璧之一!他看到一個孩子從身邊跑了過去,邊跑邊跳,騎著竹馬,跑出了大門,跑出了院墻,跑出了內(nèi)城,又跑出了外城。這一刻,夜合花的花瓣無聲地飄落,牽著顧貞觀恍惚迷離的視線,飛過楊柳堆煙的庭院,飛過深深似海的侯門,飛過憂傷的雨絲與明媚的山河,鎖進了一所結(jié)滿春愁江南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