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華興會沒有給人們留下政治綱領(lǐng)方面的文件,但依其行事方式判斷,這個于匆忙之間成立又于匆忙之間敗散的組織,與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其他各個小團體一樣,沒有掙脫狹隘民族主義的桎梏,并認定,只要使用暴力,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與華興會相比,同年在上海成立的光復會,民族主義色彩更為濃厚。這個以浙江籍人士為主的組織,似乎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對二百余年以來滿洲人在江南地區(qū)的各種惡行,進行報復。他們宣稱,要與我同胞共復舊業(yè),誓掃妖氛,重新建國,以報往日之深仇。也是光復會成員的魯迅認為,他的故鄉(xiāng)雖非藏污納垢之地,卻是報仇雪恥之鄉(xiāng)。這個以“光復漢族,還我河山”為政治口號的小團體中的多位重要成員皆有嚴重的帝王思想,他們理解的革命就是單純的造反,以漢人皇帝取代滿族皇帝。將這樣的組織冠以現(xiàn)代革命的名號,確實有些牽強。
在暗殺團基礎上成立的光復會,雖然也和其他的小團體一樣,以武裝暴動作為他們革命的手段,并且廣為聯(lián)絡江南的幫會組織,籌劃起義,但他們更熱衷于以帶有恐怖主義性質(zhì)的暗殺手段,去對付滿族權(quán)貴。會中領(lǐng)袖人物陶成章效唐朝駱賓王討武則天之例,先后兩次北上京城,要“手刃慈禧”。他還異想天開,密謀在北京開設妓院,“以美人計誘滿清貴族,席間下毒,以為一網(wǎng)打盡之計”。巾幗不讓須眉的尹銳志、尹維俊姊妹意圖炸死清廷要員,攜帶炸彈潛伏京城竟達一年之久。雖然也有徐錫麟在安慶剌殺恩銘這樣可歌可泣的壯舉,但帶有恐怖主義性質(zhì)的行為,終究反映的是一個團體及其成員的陰暗和自卑心理。
如此革命宗旨和革命手段,與日后成立的同盟會,自然難為融洽。雖然也有部分成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同盟會,但大多光復會成員則游離于同盟會之外,其中多位重要成員與聲譽日隆的孫文關(guān)系緊張,彼此之間,常有攻訐。李燮和指責孫文,常以“詐術(shù)待人”,他聯(lián)絡南洋各埠的江浙籍華僑,“羅列孫文罪狀十二條,善后辦法七條”,送至東京同盟會總部面交黃興,提議撤銷孫文之總理職務。陶成章在東南亞爪哇、新加坡一帶立報館,辦雜志,發(fā)展會員,與同盟會爭搶地盤、爭奪僑民。并因籌款問題與孫文發(fā)生沖突,遂發(fā)布傳單,列舉孫文罪狀三種十四項。徐錫麟則態(tài)度堅決地拒絕加入同盟會,其原因竟然是“甚鄙逸先為人”。
陶成章于革命成功以后不到一月,被來自革命陣營的子彈擊中殞命。這位終生醉心于暗殺的光復會首腦,最終被自己人暗殺,足見中國近代的革命,始終沒有擺脫幫會的困擾,從而具有濃重的鬧劇成分。
1905年夏天,孫文再抵橫濱,經(jīng)日本友人介紹,與黃興首次會面。在神樂阪鳳樂園的酒宴上,孫文建議把革命小團體聯(lián)合起來,得到黃興贊同。7月底,一個協(xié)力從事反清革命的中國政治組織,在日本東京赤坂區(qū)的黑龍會會所成立。在討論這個新成立的聯(lián)合團體的名稱時,有人提議將其命名為“對滿同志會”,天才革命家孫文指出,革命的目標不專在排滿,還要反對君主專制,創(chuàng)建共和,因此叫“中國同盟會”為好。會議接受了孫文的建議,以“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作為同盟會的宗旨。
同盟會當選總理孫文現(xiàn)場起草了盟書,被選為執(zhí)行部庶務的黃興提議:“請你宣誓!”于是,與會者紛紛在盟書上簽署自己的名字。然后,他們進入另一個小房間,由孫文領(lǐng)導各人同舉右手向天宣誓,再授以各種暗號和秘密口號。宣誓畢,各同盟會員的盟書被置入一個特制的鐵皮箱,加鎖封存。正要離開時,不知是誰碰倒了室內(nèi)一快木板,發(fā)出裂帛一般的聲音,孫文當即預言:“此乃顛覆滿清之預兆!”
流亡海外多年的康有為把?;逝傻拇蟊緺I也設在了日本。梁啟超主筆的《新民叢報》正在極力宣傳他們所追求的君主立憲制,而與孫文們一向主張推翻皇權(quán)的革命理想背道而馳。同盟會遂將原華興會機關(guān)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名《民報》,作為同盟會的喉舌。理論家孫文在發(fā)刊詞中提出了以“民族、民權(quán)、民生”為內(nèi)容的三民主義,挑起了一場與君主立憲派的激烈論戰(zhàn)。二十世紀初年,中國最為著名的兩大社會變革派別,錯把他鄉(xiāng)當故鄉(xiāng),在遙遠的日本國,大唱對臺戲。
此后,財政專家孫文又開始了充滿艱辛的籌款工作。從立志鬧革命的那天起,此項工作一直在困難重重中進行,但堅韌的革命家并沒有因此而喪失信心。在一封寫給倫敦金融家的籌款信中,我們依然看到了這位理想主義者的萬丈豪情:
大清國目前革命運動的形勢就好比是一座全部由干柴組成的森林。僅僅需要一點火花就能讓這座森林燃起沖天的大火。而這火花就是我所需要的50萬英鎊。
崇尚暴力的黃興則集中全力,組織一次又一次以推翻滿清政權(quán)為目的的暴動。1905年同盟會成立以后,武昌起義爆發(fā)以前,在大清帝國的南部地區(qū),先后有8次規(guī)模不等的起義發(fā)動,然而,飛蛾撲火般的壯舉,全以失敗而告終,英勇犧牲者幾無可數(shù)。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經(jīng)過艱苦努力的工作,大清帝國新式軍隊中,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革命黨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