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史記》,貫穿經(jīng)傳,整理諸子百家,纂述了三代而下以至其當代的史事,為我中華民族保存了紀元前千余年的歷史文化,這一巨著,是先秦所有典籍無可相比的。作為一個中國人要了解自家的歷史文化,必讀《史記》,但因其文字古質(zhì),沒有相當學(xué)力的人是不易讀通的。尤以今時學(xué)術(shù)分科,除專門文史學(xué)研究者外,有能力讀此書的更少了。
四十年前即有人倡議將《史記》分段標點,便利讀者,這種初步整理工作,至今已經(jīng)有人作了。進一步的工作,則是將《史記》譯為今日通行的白話文,使兩千年前的巨著,人人能讀而無阻塞,為發(fā)揚歷史文化,是再好沒有的了??墒沁@一工作,進行起來,非常艱巨,一則《史記》文字本身就有問題,不易譯成今語,再則《史記》文字分量多,不是一人精力所能為功的。
現(xiàn)由各大學(xué)教授六十余人,以集體的力量,從事迻譯,一人為之,力有不勝,各人為之,自較從容。遂以兩年的時間,譯成此一百六十萬字的巨著,不能說不是一大貢獻。
今后要使中國歷史文化不專屬于少數(shù)學(xué)人的知識,古書今譯是最為切要的?;蛴腥艘詾檫@樣會失去原文的意味,其實不然,只要是認真的譯文,不會有“嚼飯與人”之感的。試看佛教東來,其經(jīng)典莫非譯文,并無礙其開宗立派。又如耶穌《圣經(jīng)》,由希伯來文、希臘文,而有拉丁文的翻譯,今世界各國通行的,又皆是其本國的譯文。何況我中國文字,由今語易古語,語法上的困難要少于兩個民族的語文迻譯。更可注意的,司馬遷引《尚書》,即以今文易古語,足見我們偉大的太史公,早已這樣作了??墒撬抉R遷這一卓越的觀念,并未影響了后人,直到兩千年后的今日,因時代的需要,才知道古書今譯已是刻不容緩的事了。
己未正月
臺靜農(nóng) 于臺北龍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