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面上忽紅忽白,眉頭忽鎖忽舒,過了好大一會兒,似乎下定了決心,毅然道:“投胎之后,我再從頭開始學。只是缺了恩師您的教誨,是我來生莫大的遺憾。”
老者惋惜的道:“我這里典籍無數(shù),都是考證前代鬼儒,重新注釋出來的。你只要帶出去一本,就能成為一代大家。唉,可惜?。 ?/p>
崔琰望著屋內(nèi)堆積如山的書冊,面現(xiàn)苦惱之色,道:“是啊,恩師,這些書都沒法帶出去!不瞞您說,我給楚江王做了百余年的文書,一直在幫您想法子。據(jù)我所知,出逃陽世的法子雖不止一端,但是最暢通的路卻只有一條,那就是來去‘赤條條’,喝了孟婆茶,隔斷前塵往事,一切從頭再來。別的法子都太過兇險,即使出去了,也難逃鬼索天譴,往往需要轉生魔道,才能暫時安身。恩師,您一生光明磊落,總不想弟子轉生魔道吧?”
老者抬頭望著黯淡無光的蒼穹,沉默半晌道:“你已經(jīng)決定了?何時向閻君遞交辭呈?”
“再待一個月吧。我想在這一個月里,幫恩師尋一位弟子再走。您老太孤寂了,弟子不放心。”
說到這里,崔琰望著老者,十分誠懇的道:“恩師,您估計還要在這里待多久?”
老者撫摸著身側的書卷,道:“歷時近兩百年,我已將《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jīng)》……《三統(tǒng)歷》、《九章算術》重新編著好了,加起來共三千八百卷,還差幾卷總論,就可以完工了。即便全完了,我也不能走。如不能將這些書帶回陽世,我怎么舍得離開?”
崔琰想不出法子,只能沉默下來。
師徒倆都陷入了沉思,周圍一片寂靜。
山伯一直在不遠處悄悄的聽著,此時聽說茅屋內(nèi)竟然有那么多珍貴的典籍,禁不住心中震驚:“沒想到眼前竟有兩位同道!這位老者,難道便是天下聞名的經(jīng)學大師鄭玄?不是他還能有誰?兩百年來,學識淵博,能夠批注儒學諸經(jīng)的只有他一個人!這么說,外面長的那些草便是‘康成書帶’了?”
山伯熟讀經(jīng)書,自然不止一次聽說過鄭玄的故事。
漢代經(jīng)學大師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自小勤奮好學,通音律,擅琴瑟,博學多才,名滿九州,不僅集古文經(jīng)學之大成,而且使古文今文融為一爐,獨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學派--鄭學。
鄭學一出,天下所宗!
舉個例子,鄭玄所注的古文經(jīng)學費氏《易》流行,而施、孟、梁邱三家《易》便廢止了;鄭注《古文尚書》流傳,而歐陽、大小夏侯三家《尚書》便散失了;鄭玄箋注了古文經(jīng)的《毛詩》,而今文經(jīng)的齊、魯、韓三家的《詩》也就不顯了。
當時有位著名的經(jīng)學大師名叫何休,曾經(jīng)用17年的時間寫成了《公羊春秋解詁》一書,對《公羊》一書的內(nèi)容多所發(fā)明,認為《春秋》三傳中只有《公羊》義理深遠,象墨子的城防一樣無懈可擊,而《左氏》與《谷梁》二傳則存在嚴重的缺點,根本不值得研究。
鄭玄針對他的觀點,著《發(fā)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以駁斥之,認為三傳各有其優(yōu)缺,《公羊》并非十全十美。
何休讀了鄭玄的文章,也佩服得五體投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當時京師之人稱何休為"學海",而稱鄭玄為"經(jīng)神",鄭的聲望遠超過何。
鄭玄一度隱居膠東不其山,在山中建立書院,一面講學,一面著書立說,慕名前來求學者達千人。書院北倚不其山,南臨墨水河,被稱為“康成書院”。
據(jù)說鄭康成的侍女都很有學問。《世說新語》載,玄嘗使一婢,不稱旨。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訴,逢彼之怒。”“胡為乎泥中”和“薄言往訴,逢彼之怒”都是出自《詩經(jīng)》的原話。
傳說鄭玄在康成書院講學著述時,經(jīng)常到書院附近的野地采集一些草葉用以捆書,后來的人們便將那種草叫“康成書帶”,又稱“書帶草”、“鄭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