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納斯卡線條的繪制人

上帝的指紋 作者:(英)葛瑞姆·漢卡克


 

我飛翔在這些線條的上空,設法看明白下面所有的圖形。

駕駛員羅道夫·埃利亞斯剛從秘魯空軍退役。開慣了噴氣式戰(zhàn)斗機,開這種慢吞吞的西斯納單引擎小飛機很沒勁,他把它當長翅膀的出租車式。我們已經飛回納斯卡機場一次,取下了一扇窗戶,好讓我的搭檔桑莎能垂直向下拍攝地面上那些誘人的溝紋。此刻,我們正嘗試從各種高度取鏡頭。從兩三百英尺的高度俯瞰下去,那只亞馬遜蜘蛛好像要暴跳起來,一口將我們咬碎。在500英尺的高度上可以看到好幾個圖形:一條狗,一棵樹,一雙怪手,那只禿鷹,還有好些三角形和不等邊四邊形。攀爬到1500英尺高時,地面上的龐然大物一下子變成東一塊西一塊的、被巨大的、雜亂無章的幾何圖形環(huán)繞著的小不點兒了。這些圖形現(xiàn)在看起來不太像機場跑道,倒有點像巨人們修建的道路——以不同的形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長度,莫名其妙地縱橫交錯于高原之上。

地面不斷后退,視野越來越開闊,看到的線條也越來越多了。這時我開始感到疑惑:刮刻出我腳下展開的這片深深淺淺的溝痕,到底有沒有什么章法可循。我想起瑪麗亞·雷謝女士——自1946年以來就一直生活在納斯卡的數學家——所做的觀察。在她看來:

這些幾何圖形就像個手寫的密碼本,同一個字,有時用大寫字母,有時又用小寫字母。有些線條組合形狀十分相似,尺寸卻千變萬化。所有的圖形都由一定數量的基本成分組成。(7)

在西斯納的顛簸搖晃中,我又想起,納斯卡線條是20世紀——人類飛行時代開啟之后,才被正確地辨認出來的。這絕非巧合。16世紀晚期,一位名叫路易斯·德蒙松的地方行政官員——第一個旅行到這兒的西班牙人——在他寫的報告中描述了他親眼看到的神秘的“沙漠標記”,收集了當地與納斯卡圖形有關的“維拉科查”的神奇?zhèn)髡f。(8)但是,直到20世紀30年代,利馬至阿雷基帕的商務航班開通后,人們才得以一睹秘魯南部的這幅世界上最大的平面藝術作品。航空業(yè)的發(fā)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使凡人能像神仙一樣遨游于天空,俯瞰前所未見的神奇美景。

羅道夫駕駛著小西斯納,緩緩地盤旋于猴子圖形之上。這只體形龐大的、由謎一樣的幾何圖形組成的猴子,給人一種難以言表的、催眠似的、讓人不寒而栗的感覺。它的圖形很復雜,具有一種難以描述的、魅人的、近乎邪惡的力量,吸引著你盯著它看。猴子的整個軀體由一根連續(xù)的線畫成,這根線蜿蜒攀上階梯,越過一個個錐形沙堆,鉆過一系列彎來彎去的障礙,通過一座螺旋狀的迷宮(猴子尾巴),然后,轉過頭來,繞著一連串星形的曲線轉了一大圈,整個過程沒有絲毫斷裂。這幅圖畫即使是畫在紙上也是一幅貨真價實的藝術杰作。但是,這里是納斯卡沙漠。這只猴子至少長400英尺,寬300英尺。

難道這些畫線條的人也是畫地圖的行家?

為什么叫他們“維拉科查人”?

第五章 古印加人的蹤跡

歲月的磨礪使文物和紀念碑,城市和廟宇灰飛煙滅,但是極具彈性的宗教傳說卻能永世長存。不論是古埃及的金字塔銘文,希伯來人的《圣經》,還是印度人的《吠陀經》,它們記載的傳說都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朽的經典:它們運載著人類的知識,在時間的長河中穿行。

秘魯古老宗教傳說的最后守護者是印加人。公元1532年西班牙人征服了秘魯,其后的血雨腥風的30年間,印加人的信仰和“偶像崇拜”被滅絕,他們的珍寶被洗劫一空。(1)還好早期到達的西班牙旅行者在印加傳說被徹底遺忘之前,用文字將它們如實記載了下來。

一些印加傳說提到,人們相信,幾千年前,秘魯確實存在過一個偉大的文明,但是這些驚人的話語當時卻沒有引起注意。(2)這個文明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據說維拉科查人是它的創(chuàng)造者,納斯卡線條也是這些神秘人的杰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