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我是主體的時候,它就是無明;當自我是客體的時候,它就是無明的結果。為了說明自我如何既當主體又當客體,我們再度用乙來代表那個戴著琥珀色眼鏡看東西的主體。這一次呢,山也代表自我,客體自我是主體自我透過妄見濾光鏡所見到的。自我在看其他東西的時候,它有主體的作用;自我看它自己的時候,它就同時具有主體和客體的作用。自我的二元化角色,在這樣的話里反映出來:“我無法控制自己”、“有時候我并不了解自己”或是“我為我自己高興”。
什么是“干擾”?自我又是如何被干擾的呢?首先,“我”、“自我”、“我自己”等名字無法指出實質的東西。通常,當你為某種事物命名時,總有個東西存在,因此能為“它”取名,但是提到自我的時候,自我在哪里,而它又是什么呢?
仔細考量一下,我們就會了解:當我們說“我”的時候,連自己也不清楚“我”指的是什么。有時候,我們一邊說“我”,一邊手指著自己的胸部,表示“我”就住在這個肋骨籠中。如果有人踩到了我們的腳,我們會說:“你踩得我好痛!”——“我”又變到腳趾上去了。這表示我們對于“我”到底是指什么并不確定,同時,“我”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指揮所或發(fā)源地。如果你打電話給好朋友,你可能會說:“喂,是我??!”好像確定沿著電話線傳播的聲波就是你。如果女朋友離你而去,你可能會告訴別人:“當我失去她的時候,也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边@表示“你”是可以分割的,“你”的各部分不一定都在同一個身體內。
這些話看起來可能沒什么,但以較深的層次來看,它們表示了我們對于自己是誰、是什么、在哪里,隱藏著疑惑。
造成這種疑惑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一直感到自己是實質且真正的。特別是當我們情緒爆發(fā)的時候,這種真實感這樣的強烈,以至于我們順理成章地認為有個實體的東西存在,而不是幻覺,也不是由歪曲看法所引起的錯誤見解。
問題還不只是幻覺而已!由于我們太習慣它了,因此不知道除了它之外還有什么——所有的生命都以它為根本。我們在自我上投資龐大,所以與它片刻不離,而且不惜代價地保護它。我們把大部分的時間拿來擦亮這一副琥珀色的眼鏡,設計美麗的新鏡框,一直相信事物透過眼鏡所顯現(xiàn)的樣子就是事物的本性。
因為我們執(zhí)著于這種幻覺,又缺乏任何直接的證據(jù)來證明自我不是個幻覺,所以我們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收集某些情況下的證據(jù),以證明自我的存在。有一種證明的方法,就是創(chuàng)造出一個自我可以比對的“對方”,這是以證明客體存在的方式,間接地證明了主體的存在。沒有主體也就沒有客體,因此只要客體存在,主體也必定存在(簡單地說,我們現(xiàn)在是以自我為主體、現(xiàn)象界為客體,而不是前面“以自我同時當主、客體”的情況。然而,這兩種情況并沒有真正的差別,因為以現(xiàn)象界作為客體,只不過是把原來以自我作為客體的觀念加以延伸,變成比較復雜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