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我腦子里呢。我只需在金屬塊上劃劃線,就可以動手切割了?!辈帜闷鹨粔K車削精細的兩英寸厚的鋁制工件對我說。鋁塊略顯出暴龍前肢骨骼的形狀。工作臺上還有兩塊和它一模一樣的成品。他正在做第四個。這些鋁塊將來會安在一頭騾子大小的會跑的機器身上,作為其四肢的一部分。
波林的跑步機器并不真的會跑。它只是走得快一些而已,偶爾會有些踉蹌。還沒人能制做真正會跑的機器人。幾年前,波林制造出一個結構復雜的特大型四足行走機器,高 12英尺,方方正正的,既不聰明也不敏捷,但它確實拖著腳慢慢地挪動了。四條樹干粗的方柱就是它的四條腿,由巨大的變速器和雜亂的液壓管來共同驅動。如同生存研究實驗室的其他發(fā)明一樣,這頭笨拙的怪獸由一臺模型汽車的遙控器來操縱。換句話說,這頭怪獸就是一只重達 2000磅但大腦卻小如豌豆的恐龍。
盡管已在研發(fā)上投入了千萬巨資,還沒有哪位計算機高手可以擺弄出一臺靠自己的智能穿過房間的機器。有些機器人要么磨磨蹭蹭花上數(shù)天的時間,要么莽莽撞撞一頭碰到家具上,要么剛走完四分之三就出了故障。1990年 12月,在經(jīng)過了 10年的努力之后,卡耐基-梅隆大學“野地機器人學[1]中心”的研究生們終于組裝出了一臺機器人,并命名為“漫步者”。它慢慢地橫穿了整個院子,大約走了 100英尺。
“漫步者”的個頭比波林的拖腳走巨物還要大,原本的研發(fā)目的是用來做遠地行星考察的。但是卡耐基-梅隆的這個龐然大物還在樣機階段就花費了納稅人幾千萬美元,而波林的拖腳走怪獸只花了幾百塊,其中三分之二買了啤酒和披薩。這位 19英尺高的鐵打的“漫步者”先生重達2噸,這還沒算它那擱在地上的沉甸甸的大腦。這臺巨大的機器在院子里蹣跚學步,每一次邁步都要經(jīng)過深思熟慮。除此之外它不干別的。在等待了這么久之后,能走得不被絆倒就足以讓人們感到欣慰了?!?漫步者”的父母親們滿意地為它的人生第一步鼓掌喝彩。
動動六條蟹爪似的腿對“漫步者”而言是最輕松的事,而試圖搞清自己身處何地就太難為這個巨人了。即使只是簡單地描繪出地形,讓自己可以計算出行動的路徑,也成了“漫步者”的噩夢。它不怕走路,卻要花大量的時間考慮院子的布局?!斑@肯定是個院子,”它對自己說:“這兒有些我可以走的路徑。不過,我得把它們和我腦子里的院子地圖一一比對,然后選擇最佳的那條。” “漫步者”通常要在頭腦中創(chuàng)建出環(huán)境的輪廓圖,然后根據(jù)這張輪廓圖來為自己導航;每走一步都要更新一次輪廓圖。中央電腦中用來管理“漫步者”的激光成像儀、傳感器、氣壓足肢、齒輪箱和電機馬達的程序長達數(shù)千行。盡管重二噸并有兩層樓那么高,這個可憐蟲卻只靠它的頭活著。而這個頭是用一條長長的電纜連在它身上。
我們拿“漫步者”一只大腳墊下面的小螞蟻作比較?!奥秸摺焙貌蝗菀撞艔脑鹤舆@頭踱到那頭時,螞蟻已經(jīng)跑了個來回。一只螞蟻的分量,腦袋加身體才百分之一克――也就米粒那么大點兒。它既沒有對整個院子的印象,也對自己身處何地一無所知。然而它卻能在院子里暢行無阻,甚至想都不用想。
研發(fā)人員把“漫步者”造得粗壯碩大是為了抵御火星上極端的嚴寒風沙環(huán)境,在火星上它不會那么重。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由于“漫步者”的塊頭太大,這輩子無論如何去不了火星了;只有螞蟻那么小的機器人才有希望。
用螞蟻式移動機器人來作為解決方案是羅德尼?布魯克斯[2]的設想。這位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覺得與其浪費時間制造一個無用的天才,還不如制造千萬個有用的白癡。他指出,往行星上派送一個自負智力的超重恐龍恐怕是飄渺無期的,而派送一大群能做事的機械蟑螂?yún)s有可能使我們獲得更多的信息。
· [1] 野地機器人學(Field Robotics):是研究利用移動機器人在野外工作站或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下執(zhí)行獨特任務,同時保障自己安全的學科。
· [2] 羅德尼?布魯克斯(Rodney A.Brooks):美國著名機器人專家,人工智能研究先驅。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同時也是著名的類人機器人小組的創(chuàng)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