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是中國人一貫提倡的節(jié)儉作風(fēng)。山西人一直保持著儉約風(fēng)尚。儉樸之風(fēng)是山西人在艱苦中保護自身的“金鐘罩”,也是山西人積累財富的“聚寶盆”。
山西商人把“勤儉為黃金本”作為他們的經(jīng)營原則來看待。明人謝肇湖在《五雜俎》中稱:富商“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新安奢而山右儉也”。山右說的就是山西??滴趸实塾幸淮文涎矔r說:“我一向聽說東南有許多巨商大賈,但今天我走遍了江浙一帶,仔細觀察從商之人大多系是山西人,而當(dāng)?shù)厝撕苌伲瑧?yīng)該是晉風(fēng)多儉,積累易饒,南人習(xí)俗奢靡,家無儲蓄的原因吧”。
山西人節(jié)儉,所以看人有錢沒錢絕不能以貌取人。明人沈思孝在一本《晉錄》中說:“晉中俗儉樸古,有唐虞夏之風(fēng),百金之家,夏無布帽;千金之家,冬無長衣;萬金之家,食無兼味”。顧公燮也說:“山陜之人,富而若貧,江粵之人,貧而若富”。張四維《條農(nóng)堂集》載:明代蒲州人王恩,盡管天南地北做生意,發(fā)了大財,但仍然量入為出,小心謹慎,“終其身未常有錙銖濫費”。乾隆《祁縣志》記載:清代祁縣人郭干誠,“慮家貧,以生殖致饒裕,性儉約,不喜奢華”。定襄邢漸達“十五歲而孤,……而自事生業(yè),艱苦備嘗,不辭勞瘁,自奉儉約……蓋自服賈以還,一切貨物往來,俱存寬厚”。這些例子也許說明儉約是山西人的一種天性吧。
勤儉能致富,奢侈則家敗,在晉商中這樣的事倒也很多。如包頭廣盛公商號,本是祁縣喬、秦兩家創(chuàng)立,但秦氏子弟奢侈浪費,把個家業(yè)搞得難以維持,而喬家發(fā)跡后,只是在舊院里蓋了個四合院,他們深知,買賣有賺就有賠,既要賺得起也要賠得起,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在買賣興隆時,他便把賺下的銀子積存起來,以備不測。并且教導(dǎo)子女,要勤儉持家,絕不能奢侈浪費。在廣盛公遇到商業(yè)不景氣時,商號掌柜要東家投資,擴大生意,以扭轉(zhuǎn)商號不景氣狀況,喬氏出銀四萬兩,而秦氏一分沒有。六年后,廣盛公又獲大利,將廣盛公改名復(fù)盛公,股本中喬家共投入六萬余兩,秦家只余一萬余兩,這樣喬家有11股,秦家只有三股。到后來,秦家因子弟不爭氣,只會花錢,從復(fù)盛公中抽股,而秦家抽一股,喬家補一股,最后秦家只剩下一厘二毫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