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證實這點,經(jīng)理讓吉米坐下,然后隨意地把3個標有“格林先生”、“布魯先生”、“布蘭克先生”字樣的文件夾放在桌上。如果吉米已經(jīng)跟布蘭克先生見過面,或是打算見面,那么,他的視線肯定會長時間落在標有“布蘭克先生”字樣的文件上,然后可能會試著轉(zhuǎn)移自己的注意力,這時從他刻意的行為里你就可以判斷出事實了。這個技術(shù)還有另外一個用途。那就是,只是跟某個人談論某件事情,注意他的著重點。首先,引出一些你們都知道的事實,然后改變其中的一個事實。如果他的精力都集中到被改變的事實上,那么就可以得出結(jié)論:他對這件事情是有所了解的。
我們來打個比方,當一個警察在面審一名搶劫嫌疑犯時,向嫌疑犯陳述了關(guān)于案件的調(diào)查報告,但期間改變了一條可能會使嫌疑犯獲罪的重要線索。如果嫌疑犯本能地把注意力放在了這條重要線索上,那他可能就是罪犯。因為線索的改變讓他驚喜萬分,他會立刻指出報告與現(xiàn)實不一致,以表示自己并沒有犯罪。如果他是清白的,對于他來說,整個犯罪經(jīng)過都是在未知狀態(tài)下,當然也就不可能分辨出真假了。讓我們來看一下真實場景:警察在審嫌疑犯的時候,給他陳述了整個犯罪經(jīng)過:“你用槍把銀行收納員打死后,開著一輛掛著加利福尼亞州車牌的綠色汽車逃走。在路上,你不小心撞到了另一輛車上(錯誤信息),然后你打開車門,翻過一道柵欄逃跑了?!?/p>
如果他知道整件事情的發(fā)生經(jīng)過,一定會提出這個錯誤細節(jié):“撞到另一輛車上?不可能,我沒有撞車!”本來以為可以“證明”自己是清白的,反而卻把自己是罪犯的事實暴露得一覽無遺。技術(shù)3你怎么想
這個技術(shù)的關(guān)鍵在于:不要斥責對方,只是告訴他一條信息,他的反應就會告訴你事實的真相。這個過程能夠探測一個人的心境。波琳(Pauline)去醫(yī)院做例行檢查后的血檢結(jié)果顯示,她已經(jīng)感染了皰疹病毒。她回想了一下最近的性伴侶,覺得邁克(Mike)和豪維(Howie)最可疑。當然,直接質(zhì)問他們是沒有意義的。她是這樣做的:
她分別給邁克和豪維打了電話,并在電話里隨意地提起自己的病情。他們的反應可以讓她準確判斷出誰是“真兇”。聽到這個消息,他們分別是這樣回答的:
邁克:“不要懷疑我!我沒有病,不可能傳染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