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求最優(yōu)(5)

價格理論及其應用 作者:(美)杰克·赫舒拉發(fā)


下方圖是從上方圖的總成本函數(shù)C推導出來的平均成本AC和邊際成本MC??偝杀竞瘮?shù)的斜率最小時,該產量上的MC達到最小值。從原點到總成本曲線作直線,斜率最小時(上方圖的L),AC達到最小值。當AC下降時,MC位于它的下方;當AC上升時,MC位于它的上方。從原點到總成本曲線上的射線的斜率,是相應產量的平均成本AC,為該點的縱軸距離(成本C)除以橫軸距離(產量Q)。沿著總成本曲線向右移動,從原點發(fā)出的射線的斜率在L點之前都在下降,此后就開始上升。因此下方圖的AC在L′點之前下降,此后就開始上升。這意味著產量為L′時AC達到最小值。[注意,如果固定成本是正數(shù),平均成本AC≡C/Q在縱軸上(Q=0)時是無窮大]。

上方圖中,L左邊的任何一條從原點到成本曲線的射線都比成本曲線本身陡峭。由于射線的斜率大于成本曲線的斜率,所以這一范圍內任一產量水平上的AC都比MC大。這再次證明了命題22a:當AC下降時,MC位于AC的下方。

L右邊的任何一條從原點到成本曲線的射線都比成本曲線本身平坦,因此AC比MC小。這證明了命題22b:AC上升時,AC小于MC。

最后,從原點到成本曲線上的L點的射線,與成本曲線本身在L點上的斜率一樣。這意味著L點處的邊際成本=平均成本,證明了命題22c。

下面的例子是關于無視邊際概念所導致的政策錯誤。

例子29石油權利計劃

1973年和1974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急劇減少石油產量,導致世界原油價格飆升了2美元,達到差不多每桶12美元(參見第八章里OPEC的例子)。美國政府擔心國際收支平衡,試圖減少石油進口。但是,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又不想讓國內的原油生產商因為受惠于世界價格上升而取得所謂“不公平”的收入。不幸的是,為了達到第二個目標而選擇的辦法卻使第一個目標無法實現(xiàn)。

為了防止國內生產者大發(fā)橫財,政府凍結了國內的原油價格。(當然不可能凍結進口石油的價格。)但一些煉油廠由于某些原因(如與石油開采商同屬一家企業(yè),或在此之前已經簽訂了購油協(xié)議),仍然能獲得國內的原油。為了“公平”起見,就實施了權利計劃?;镜南敕ㄊ敲考覠捰蛷S都有權以很低的上限價格按全國的平均比例購買(人為的)便宜的國內原油。能獲得國內原油的煉油廠要補償那些使用昂貴的進口原油的數(shù)量高于平均水平的煉油廠。

意料之外的效果是鼓勵了人們進口高價的外國石油。從全國的角度來看,原油的邊際成本是成本較高的進口原油,每桶12美元。如果所有煉油廠都要以這一世界價格購買進口原油,它們就會愿意減少進口石油。但在權利計劃下,進口商每進口一桶原油就能獲得一大便宜:以人為的低價購買相同數(shù)量的國內原油的權利!因此實際上政府是補貼煉油廠去大量使用成本高昂的進口原油。

美國石油政策的細節(jié)極其復雜,這里的討論難免過于簡化。特別是這里略去了法規(guī)對所謂“新的國內石油”與“舊的國內石油”的區(qū)分。

有很多文章討論石油權利計劃。例如可以參見CEPhelps and RTSmith,Petroleum Regulation:The False Dilemma of Decontrol(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1977)。直接用平均和邊際概念來思考問題也有助于考慮賺取高收入要納多少稅。

例子210稅收

 下表是單個納稅人的個人所得稅稅表,是根據(jù)2003納稅年度美國國稅局的1040號表格說明書計算出來的。第一欄是“應稅收入”,后面兩欄分別是相應的稅級起征點的稅額和在該稅級中每多賺一美元的邊際稅率。例如,應稅收入為28 400美元時,納稅額為3 910美元。收入中前7 000美元是按10%的稅率計稅,余下的21 400美元按15%的稅率計稅,二者加起來就得到前面的納稅額。這意味著每多賺一美元的邊際稅率是25%。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