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了。在一個美妙的下午,傾聽為一位逝世的文學大師奏響的由悲傷和歡笑組成的賦格曲,這是一種樂事。但對某些人來說,情況可能并非如此。
但在五月九日這一天,如果你想深入了解組成我們文化的各個方面,沒有哪里比得上在百老匯舉行的這個悼念儀式。一個又一個發(fā)言者贊頌著天才的劇作家米勒、堅定的左翼人士米勒,許多人引用了《一個推銷員之死 》中的那句著名臺詞:“所以必須關注。”說到從普通人成長為一代偉人,米勒是最好的例子。他生長在布魯克林,父親原本是個成功人士,不幸在大蕭條中破產(chǎn)。米勒對威利?洛曼之死的描述其實完全可以看作一篇為普通人撰寫的訃告,更高級的訃告。幫助米勒贏得1972年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資格的喬治?麥克戈文還在上學時就看過這出戲,他說起了當時的情形:大男人觀眾拱起雙肩,竭力忍住抽泣?!懊绹钠胀ㄈ恕保@是個時??M繞在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概念。默默無聞地死去,沒有公開宣告,沒有贊頌之辭。這種死法真是太悲慘了。該劇在百老匯首次演出之后幾星期,《紐約時報》刊出了一篇文章,其中引述了阿瑟?米勒本人的話:“我相信普通人也和國王一樣,完全可以成為最杰出的悲劇的主角?!彼@樣描述威利?洛曼:他“想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夏日的冰塊上”。
燈亮了。我們走過一排排《歌劇院幽靈》的海報和舞美用具,走進陽光下,在第八大道上找了一家炸雞店,繼續(xù)一年前在訃告作者年會上開始的對話。我們常常會聊著聊著,不知不覺中兜回幾個固定的話題,特別是為普通人撰寫訃告的話題。從911以來,它越來越熱門,不僅在這里,全國都一樣。波特蘭、圣何塞、丹佛、克利夫蘭、菲尼克斯、費城、華盛頓特區(qū),威利?洛曼這樣的普通人不斷成為訃告的主角。其中有些寫得很好,還有些陳腐老套,純粹是廉價煽情。談到有個煽情訃告作者的作品,斯蒂芬?米勒不屑地稱之為“文章惡俗,主角平淡。我知道這類東西有它們的生存空間,有市場。有些我很尊重的人也看好它們。但我絕不會這么干,寶貝兒?!?/p>
米勒自己主持的《太陽報》訃聞版試圖結合《紐約時報》的文體和《每日電訊報》的尖刻機智。他還借用了《獨立報》的招數(shù),把讓人頭疼卻很重要的喪主相關數(shù)據(jù)放在一個單獨的框框里,還吸取了倫敦報紙強調(diào)用照片搭配文字的做法。他很擅長利用那種四十年代風格的泳裝照,女人們擺出種種姿勢,有的頗有藝術性,有的怪模怪樣。反正只要引人注目,又不像中學年鑒里的照片就行。單單這一招,就把他和版面古板、多半只有大頭照的《紐約時報》區(qū)分開來。從上次年會之后,他和《華盛頓郵報》那個小伙子亞當?伯恩斯坦一直保持著聯(lián)系,分享資源,交換俏皮話和突發(fā)新聞。(“這樣非常好。反正我們彼此不是競爭對手,都在跟《紐約時報》競爭?!保┠俏怀鰶]于alt.?bituaries的訃告大行家阿米麗亞?羅斯也會時常提醒米勒,讓他不至于錯過什么精彩人物??傊撵`感來源多種多樣,但都是偏向于尖刻嘲諷的那一類。
照我看,米勒有些反感煽情手段。他發(fā)表的作品中,我從沒見過哪一篇特別傷感,哪怕文章寫的是他從燃燒的世貿(mào)中心大廈的逃生過程。他說,“我喜歡寫的跟我喜歡讀的是同一類。老實說吧,我不喜歡讀普通人的訃告?!北M管如此,對寫得出色的普通人訃告,他還是相當贊賞的?!耙f它們是訃告,我不大認同。但文章寫得實在有意思。我覺得我們倆感興趣的方面其實都一樣:這類文章告訴我們,訃告可以從多種角度入手?!标P于重在抒情的《悲傷速寫》:“從某些角度說,我覺得那些文章傻里傻氣的,有點輕佻。在我看來,它們?nèi)耘f只有一個角度,過于平面化,態(tài)度過于愉快,過于顧忌政治上的正確?!苯?jīng)過幾年的觀察,他認為這類文章發(fā)展得還不錯,“那種文章里的悼念看上去像半表演性質(zhì)——絕對不是訃告,只是想在墳墓上放一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