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紐約的興衰(14)

先上訃告后上天堂 作者:(美)瑪里琳·約翰遜


《時報》大廈投下的陰影遠在一個街區(qū)以外,但它卻籠罩了我們的全部談話,就好像紐約的陰影籠罩了費城一樣。小報和較小的城市念念不忘它們的強大對手,但在紐約人看來,費城幾乎不存在,《時報》也同樣不把《太陽報》放在眼里。(“你讀《太陽報》嗎?”我問《時報》訃聞版主編?!拔覜]時間。”他簡短地說。)但米勒卻像一只蚊子,喜歡叮著《時報》不放。

吃完炸雞色拉之后,我們漫步在他回市區(qū)辦公室的路上。我可以一連好幾個小時站在街角,和他聊著沒多少意義的閑天,比如喜歡哪個新聞數(shù)據(jù)庫。(他喜歡“普洛奎斯特”,我是“定制報紙”的愛好者。)我竭力想像,如果他沒能從那次災禍中逃生,成了《悲傷速寫》中的兩百個詞,而不是與它同處紐約的反對派,當代訃告歷史會變成什么樣子?這位白天搞技術、晚上回家寫滑稽訃告的伙計,想在速寫中抓住他的精神面貌是不可能的。

搭火車回家之前,我在一個報攤盤桓了一會兒。紐約是無數(shù)報紙的家:《每日新聞》、《紐約郵報》、《華爾街日報》、《觀察報》、《新聞報》?!多]報》正朝《紐約時報》猛烈開火,興高采烈地報道后者的失誤(估計還是《時報》自己的勘誤欄首先發(fā)布的)。《郵報》只偶爾為自己的員工刊登訃告,讀來像貼在辦公室咖啡間里的告示。《每日新聞》已經(jīng)不登訃告了??植酪u擊發(fā)生后,《華爾街日報》的辦公室撤退一空,但它的員工還是設法從新澤西的印刷廠和本市新聞編輯部推出了九月十二日的報紙。那期報紙后來贏得了一個新聞獎?!度A爾街日報》無論想做什么都能辦到,完全可以辦出第一流的訃聞版。但它沒這么做。

除了《紐約時報》,大報中只有《新聞報》保有版面完整、內(nèi)容有趣的訃聞版。報道著名人物逝世的消息時,它主要轉(zhuǎn)載來自各電訊社和其他渠道的文章,但它每天都要刊發(fā)一篇由社內(nèi)作者撰寫的本地(長島)人物訃告,其人物評價十分內(nèi)行,讓人得以近距離一窺喪主的人生。比如這位詹姆斯?約瑟夫?芬納提,享年81,外科醫(yī)生、飛行員、漁夫:

他的兒子說,芬納提愛好語言、文學,常常引用法語、拉丁語和瑞典語中的名言,《紐約時報》和《新聞報》上的字謎游戲每期必做。他還喜歡旅游、烹飪,“做的濃湯真是酷斃了。”查爾斯?芬納提這樣說。

(刊于《新聞報》,作者因德拉尼?森)

911兩天之后——《紐約時報》刊載《速寫》系列之前——《新聞報》便推出了它自己的人物小傳欄目,稱為《喪失》,主人公都在“對紐約、華盛頓和賓夕法尼亞發(fā)動的恐怖襲擊中失蹤、估計身亡或確定身亡”。這些短文勾勒出了一幅幅人物畫像,把主人公放到恐怖襲擊的背景之上,而且努力讓讀者從中多少體味到他們的生活情狀:曾在西班牙和公牛賽跑的年輕小伙子,正打算去夏威夷的夫婦。一篇小傳中引用了主人公的兄弟的話:“……我們還有希望。也許他還活著,就在那堆廢墟下面,還在呼吸?!薄缎侣剤蟆钒堰@些文章收入一本文集,還加入了論壇報系其他各報的文章,書名叫《美國生活:在911中遇難的男男女女》。這本集子不如《速寫:2001年9月11日》那么好找,文章收錄時又經(jīng)過了重新編輯、補充內(nèi)容,但讀到它的人仍會體驗到那種熟悉的、心頭仿佛被誰扯了一下的感覺。

(布萊恩)奧弗拉伯特愿意相信他的朋友(丹尼斯?克羅斯)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天堂,正和克羅斯的父親談著消防隊的事。克羅斯13歲那年,他的消防員父親就因撲救一次火災去世?!耙苍S他會跟父親談談隊里現(xiàn)在用的新技術?!眾W弗拉伯特說,“他們多半會一塊兒放聲大笑,因為說到底并沒有什么變化。消防員照樣得爬進樓房,撲滅大火,跟50年前一樣。”

(凱倫?克里茨曼的)家里人向互助基金捐款,還請求朋友和他們的家庭一起慷慨捐獻?!澳菆隹膳碌谋瘎〈呱嗽S多高尚行為,有價值的行為?!碧颇龋?克里茨曼,凱倫的雙胞胎姐妹)說。

在對那場災難的后續(xù)報道中,跟《紐約時報》相比,《新聞報》未免相形見絀。獎項爭奪方面也輸給了《時報》。2001年,《時報》獲得了七項普利策獎,包括一項公眾服務獎,頒給它的特別版《受到挑戰(zhàn)的國家》(《悲傷速寫》就是其中一部分)。普利策評獎委員會也贊揚了《新聞報》的努力,但不是為了它的911報道,也不是它大有改進的訃聞版——而是它對古典音樂的報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