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除了書中標明的作者以外,還有很多人默默參與其中,讓我們也同樣記住他們的名字:焦若水、董淼、韓冰、許海明、郭娜娜、鄔巧飛等,尤其是蘭州大學社會學系的焦若水,他長期扎根基層,對城市社區(qū)有著深入的研究,他的建議讓我們受益匪淺。限于篇幅,三年來先后參與“蟻族”研究項目的人難以在這里一一列舉。據(jù)粗略統(tǒng)計,曾作為課題組成員(即核心成員)長期參與“蟻族”研究項目的有不下50人,而陸陸續(xù)續(xù)參與“蟻族”研究項目的外圍成員(包括調研員、攝影記者、圖片設計人員等)則不下500人,這些人全部都是“80后”??吹竭@些“80后”弟弟妹妹們一批批地從校園走向社會,我心中有說不出的惆悵和不舍。他們來自于迥異的生活層面和思想層面,由于“蟻族”,他們走到了一起,現(xiàn)在他們又分道揚鑣,開始新的生活。有的人因為“蟻族”反思、激發(fā)而奮起,有的人因為“蟻族”懷疑、焦慮而消沉,更多的人則繼續(xù)走著平凡的人生道路,在日常生活中踐行著自己的人生哲學。我祝福他們,并希望他們繼續(xù)發(fā)揚螞蟻的精神:永不放棄、未雨綢繆、期待滿懷、竭盡全力。
現(xiàn)在的我,坐在位于美國波士頓海濱的肯尼迪圖書館里,這座由世界著名設計師貝聿銘設計建造了15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的圖書館,由于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曾在建筑界引起轟動,被公認為世界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在這個圖書館落成的同一年,中美正式建交,鄧小平訪問美國,這是建國以來中國領導人首次訪美。當世界都把目光聚焦于這位時代偉人時,一封署名“潘曉”的讀者來信卻在國內激起了無數(shù)青年的共鳴,她的那聲令整個社會為之一震的提問,如空谷足音,在迷茫的心靈中引發(fā)了巨大的回聲,掀開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扉頁,被稱為“一代中國青年的思想初戀”。30年過去了,從對社會的疑慮到對自身的反省,從被動的思考到主動的尋求,我們這一代青年已經(jīng)不再為自己的命運無法把握而嘆息。我們依然不安,那是因為世界發(fā)展太快;我們依然焦慮,那是因為擔心太慢的知識更新;我們依然躁動,那是因為展現(xiàn)在面前的機會太多;我們依然思考,那是因為渴望更加優(yōu)秀、更加有力;我們依然發(fā)問,那是因為即使道路坎坷不平,我們也要奮勇前行。
我們是怎樣的一代人?
我們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卻不知道要往何處去!
當我們真正面臨選擇的時候,還有的選擇嗎?
請告訴我,奮斗的意義在哪里!
這是誰的時代?
我們是否錯過了夢想中的時代?
我們是時代的驕子,還是時代的囚徒?
是我們跟不上時代,還是時代把我們拋棄?
正如俄國詩人萊蒙托夫所描繪的:
我獨自一人走上了大道。
多石的道路在夜霧中閃著微光。
又寂寞,又煩憂,
向誰伸出自己的手?
在這心情郁郁不暢的時候,
希望,徒然的希望又有何用?
而時光,它決不肯停留。
……
……
廉 思
于美國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
201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