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
既然古典悲劇和神話都認為諸神有嫉妒之心,我們就可以認定,嫉妒在天道和神意的運行中必然有其作用。嫉妒并不僅僅是情感不穩(wěn)定或缺乏安全感的表現(xiàn)。如果連諸神都會嫉妒,那我們的嫉妒就是一種原型體驗,不能完全用人際關系、性格和家庭背景加以解釋。嫉妒讓我們產生的緊張感,并不僅僅是個人處境的影響,而是更高層面上的沖突。
嫉妒的目的是什么?希波呂托斯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線索。故事中的凡人男子,習慣性地、有意識地漠視一位女神,而她的神職關系到人類生命中一個極重要的層面——愛、性、美和肉體。她可以容忍人們信仰阿耳忒彌斯式的貞潔,以及情感上的自給自足;但她也告訴人們,渴望別人的愛,同樣是正當?shù)摹⒅匾挠?。阿弗洛狄忒之所以嫉恨交加,最終將年輕的希波呂托斯置于死地,是因為他漠視了她存在的必要性。他全心全意追求道德上的貞潔,排斥異性,拒絕心靈對多神境界的要求,這樣就對她構成了冒瀆。
從神話的角度來看,我們心中的痛苦、偏執(zhí)、猜疑和妒火,都是某一位神祇遭到漠視的表現(xiàn)?;蛟S我們就像希波呂托斯,全心全意奉行自己認為絕對正確的原則,結果在不知不覺中忽視了心靈其他方面的需求。希波呂托斯之所以排斥和憎恨異性,是因為他不肯敞開心胸,接納另一個世界——一個與他所喜愛和欣賞的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最終,他那孤傲的一神主義害死了他。他太貞潔,太單純,以至于意識不到心靈的種種不同需求之間的矛盾。
嫉妒心蠢蠢欲動時,即使個性復雜、心思細膩的人,也會流露出清高、道德至上的一面。嫉妒心要我們滿足心靈新的需求,而為了抵擋這種需求,我們就拿道德主義做盾牌。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嫉妒是兩種同樣合理的心靈需求彼此沖突的表現(xiàn)——在希波呂托斯身上,這兩種需求分別是對阿耳忒彌斯和阿弗洛狄忒的信仰,對貞潔的追求與對親密關系的渴望。要克服嫉妒心,最好的辦法是敞開心胸,讓這兩位神祇得以共存,讓她們自己找到彼此妥協(xié)的方法。這就是心靈多神論的宗旨,也是關懷心靈的基本方法之一。
希波呂托斯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脫韁之馬”。他的駿馬——精神力量的代表,脫離了韁繩和藩籬的控制。它們很美麗,但也很危險。有時,我們會在某些人身上看見這種希波呂托斯式的駿馬精神,他們狂熱地投身于某種信仰或事業(yè)之中,其動機和獻身的對象十分崇高,而他們的投入程度也堪稱楷模。然而,這種單一的追求,有時也流露出陰暗的一面——無視不同價值觀,甚至帶有虐待狂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