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意味著改變,完美則是不斷地改變。
在我們的生活工作經(jīng)歷中,東西方世界如此不同,以至于有時我們會想,西方人和中國人可能源自兩個不同的星球。然而幾個世紀以來,西方思想和哲學卻只認同人類思維和行動的共性。直到近些年,才有人在西方學術(shù)界正式提出西方人的潛在思維方式與中國人可能大相徑庭,并進行相關的研究和探索。理查德 E.尼斯貝特(Richard E. Nisbett)就是其中之一。
他早年在美國接受了高等心理學教育,獲得了人類思維本性研究的博士學位。由于研究成果出色,他迅速成為學術(shù)界的新星,先后執(zhí)教于耶魯大學和密歇根大學。他還曾榮獲眾多獎項,包括美國心理學會所頒發(fā)的“杰出科學貢獻獎”。
在職業(yè)和教育生涯的早期,他一直認為,盡管世界各地人們的文化和信仰可能有所不同,但不管來自哪個國家,哪種文化,人們的認知思維過程都是相似的。
然而,在教學中,他開始接觸到來自中國、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的學生。他們讓他第一次意識到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維過程并不相同。例如在一個簡單的測試中,他讓學生們描述在很短時間內(nèi)看到的一幅畫有魚缸的圖片――魚缸中有金魚在游動,還有一些水草。他發(fā)現(xiàn)亞洲學生多會描述整個圖畫,說他們看到畫上有個魚缸,里面有魚和水草。而美國學生則只記得畫中的主要部分――他們更多的是看到了一條魚。
與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接觸挑戰(zhàn)了他所接受的教育,動搖了多年學術(shù)成果的根基,他決定進行更多的研究。他把研究成果寫成了一本書――《思維的版圖:東西方思維差異及其原因》(The Geography of Thought)。這本書的結(jié)論顛覆了他自己以往關于思維共性的信念。類似于最近的許多著作,他得出結(jié)論:貫穿于西方幾千年歷史之中的古希臘和羅馬哲學決定了西方人的思維,同樣,幾千年來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也決定了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中國人相信不斷的變化,對待事物采用由整體而局部的思變方式。而西方人則只把注意力放在獨立的物體或人上面,不把整體考慮在內(nèi),并認為只要了解支配人和事物行為的規(guī)律就可以掌控一切。
在書中,他提到了一個小測驗表明了中西方思維的巨大差異。
請將下列三幅圖中的兩個分成一組,并陳述你的理由:
雞草牛
當他把這些圖片展示給中國和美國孩子時,發(fā)現(xiàn)中國孩子喜歡根據(jù)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分組,奶牛吃青草,因此他們把奶牛和青草分為一組;而西方孩子多會把雞和奶牛分為一組,因為它們同屬于動物。他總結(jié)說,這樣的分組方式對西方人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為他們是以類別和規(guī)則來看待世界的。對西方人來講,物體本身最重要,而該物體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或它與整體的協(xié)調(diào)性則沒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