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有金佛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塊閃閃發(fā)光的金子,那是我們靈魂的精髓。然而,這塊金子往往會被黏土掩蓋起來,這黏土是我們心中的恐懼,是我們?yōu)榱苏谘谧约簝刃氖澜缍魃系拿婢?。只有直面內心的陰影,才能摘下這層面具,把我們最寶貴、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
1957年,泰國一家寺院遷址,其中一部分僧人負責搬運寺院里一尊巨大的黏土佛像。在搬運過程中,一名僧人注意到,佛像表面的黏土上出現了一絲裂縫。為了避免佛像受損,僧人們決定暫時中止佛像的搬運工作。那天夜里,一名僧人打著手電筒來檢查佛像的時候,忽然發(fā)現裂縫處在手電光下發(fā)出了奇異的反光。這讓僧人非常好奇,于是他找來了錘子和鑿子,開始鑿寬佛像上的裂縫。隨著一塊塊黏土的落下,佛像逐漸現出了黃澄澄的顏色。最終,辛苦了幾個小時的僧人抬起頭來,發(fā)現灰撲撲的土佛已經變成了一尊華貴的金佛。
許多歷史學家相信,這尊金佛是在幾百年前被當時的泰國僧人們用黏土覆蓋起來的,因為當時緬甸的軍隊正在入侵泰國,他們要保護佛像不被敵軍掠走。所有參與保護佛像的僧人都死于戰(zhàn)火,所以直到1957年寺院搬遷的時候,佛像的秘密才重新被人發(fā)現。我們的內心世界,就像那尊被黏土覆蓋起來的金佛一樣。因為害怕外面的世界,我們會用恐懼把心中的金子掩藏起來。只有鼓起勇氣,敲掉表面的黏土,才能讓金子重新煥發(fā)出光芒。
我有時會遇到一些常年接受心理治療的人,他們總要問這樣的問題:“這一切究竟什么時候才能結束?我還得忍多久?我還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這樣的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心中的那塊金子是被黏土保護起來的。他們只是一味地憎恨那層黏土,卻沒有意識到它所發(fā)揮的保護作用。
我們之所以需要面具的遮掩,是因為面具能夠在許多方面保護我們的心靈。盡管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摘下面具,還原成真實的自我,但要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必須首先弄清楚面具的作用。
當那位僧人最終鑿開佛像外面的黏土外殼時,佛難道會說“終于解脫了!我對這層黏土實在是深惡痛絕”嗎?還是會為這層黏土賜福,因為有它保護佛像才不至于被敵軍掠走,背井離鄉(xiāng)?
不要成為偽裝大師
我自己年輕的時候,總是把大大咧咧、滿不在乎的態(tài)度作為保護自己的黏土殼。似乎只要對自己說一句“這一切我都不在乎”,什么樣的事情都可以挺過去。當我開始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時,這層黏土就裂開了一條縫隙,讓我得以窺見里面金子的顏色。然而,只有當我學會理解這層黏土存在的意義,以及它的具體成分——我用來保護自己的各種觀念和情感時,才能最終打破它,讓內心世界重放光芒。
你心中的黏土殼,就是你用來展示給別人看的那層面具。藏在面具之下的那些特質,就是你內心的陰影。陰影的內容往往與我們所展示的面具截然相反。有些人表面上無比堅強,內心卻非常敏感;有些人表面上風趣幽默,內心卻非常悲觀;有些人表面上和和氣氣,內心卻非常暴躁;有些人表面上聰明伶俐,內心卻總覺得自己非常愚蠢。許多時候,我們的面具實在太過完美,不僅騙過了別人,也騙過了我們自己。要想透過面具檢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必須首先意識到這一點。當我們感到不滿意、不高興、不痛快的時候,這是我們的面具與內心陰影在相互沖突。
要想改變生活,你必須首先改變觀念。你必須承認面具本身的積極意義——保護你的心靈免遭傷害,而不是一味把面具當成妨礙你實現夢想的阻力。畢竟,面具也是你的一個方面,也是你內心世界的一部分。
當你找回真實而完整的自我時,自然也就不再需要面具的保護了。你用不著再偽裝成另一個人,用不著再掩飾任何東西。大多數人之所以很難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們不愿承認“自我”的客觀性,不愿交出對自己生活和情感的控制權。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中曾說:
“我們記不起自己真正的身份——本性。因為狂亂和害怕,我們到處尋找,胡亂抓一個認同者,卻抓到一個正掉入深淵的人,這種虛假無知的認同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所謂的‘自我’?!?/p>
這里所說的“本性”就是真實的自我(self),而我們平時所認同的往往是虛假的、意識層面上的“自我”(ego)。當你開始發(fā)掘內心的陰影時,或許心中會出現一個聲音,聲嘶力竭地叫你停下來。不要理會那個聲音,因為它只不過是你虛假的自我而已。只有推翻了對自我的虛假認識,你才能恢復自己的本性,找回真實的、完整的自我。
陰影會隱藏
以他人為鑒,可以幫助你認清自己的面具。跟你的朋友、愛人、家人和同事談話,問他們最喜歡你?哪些特質,最討厭你的哪些特質。努力讓他們表達出心中的真實想法,讓他們明白,你不會因為他們泄露了你的“秘密”而報復他們?;蛟S你會發(fā)現,你在別人心中的形象與你對自己的認識并不相同。別人往往能發(fā)現你身上一些隱藏得很深的優(yōu)點和缺點。
許多人都不愿意這樣做,因為他們害怕別人的判斷。“判斷”這個字眼的分量很重,所以我更愿意采用“反饋”這個說法。別人的反饋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大的幫助。我們當然用不著被別人的看法左右,但如果我們害怕了解周圍人對我們的看法,就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許多人之所以害怕了解別人的看法,是因為他們擔心別人會把他們最恐懼的事情揭露出來。而他們之所以會如此強烈地否認和排斥這些事情,往往是因為這與他們心中的陰影有關。只有當你欺騙了自己的時候,才會害怕別人揭穿這一騙局。不妨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我曾為一位名叫凱特的女子進行心理輔導。當我要她去了解周圍人們對她的看法時,許多人都告訴她,他們覺得她不夠誠實。這讓凱特很不高興,因為她一輩子都在努力做一個誠實的人。我?guī)缀蹩梢詳喽?,她一定是刻意壓抑了自己的某種特質,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讓凱特閉上眼睛,盡可能如實回答我的問題。經過深呼吸放松之后,我引導著她進入內心深處的神秘花園,然后問她過去是否曾經撒過謊,或是有過別的什么不誠實的表現。凱特緊閉的眼睛里一下子涌出了淚水。她沉默了許久,終于開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