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法國的對外戰(zhàn)爭和后來的大革命帶來了動蕩紛擾的政治和經濟大環(huán)境,但巴黎作為歐洲大陸的一顆明珠,始終像磁石一般吸引著周圍國家的富豪和那些渴望成為富豪的人們。法國是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發(fā)源地,天主教對其他宗教的迫害逐步減輕,非天主教的人們可以獲得完全的公民權,這一切對在歐洲深受宗教壓迫的清教徒和猶太銀行家具有著無法抗拒的吸引力。法國皇室和對外戰(zhàn)爭對金錢的極度需求,創(chuàng)造出一個金融家前所未有的冒險天堂。從皇室債券的承銷到軍隊物資的供應,從教會土地的買賣到法國貨幣的投機,從本國匯票貼現到英國票據周轉,在其中大獲其利的銀行家族逐漸形成了所謂“高特銀行家圈子”(Haute Banque)。他們的核心成員是那些在1799年秘密資助拿破侖“霧月政變”的瑞士銀行家族。
“高特銀行”家族們在拿破侖上臺之后,得到了慷慨的回報。拿破侖以授權“高特銀行”家族建立法國第一家私有中央銀行――法蘭西銀行作為執(zhí)政上臺的對價,將法國的金融命脈交到了瑞士的銀行家族手中。在整個19世紀上半葉,高特銀行家們幾乎壟斷了法蘭西銀行的董事會席位。工業(yè)革命在法國的擴張過程中,高特銀行家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們從金融上壟斷著整個法國的礦產、冶金、紡織、運輸等行業(yè)的發(fā)展。
在法蘭西銀行的章程中,只有200個最大的股東擁有投票權。整個法蘭西銀行發(fā)行了182500股,每一股的票面價值是1000法郎。在它3萬多個股東中,擁有投票權的200個股東有資格選出12名董事會成員。在200個最大的股東中,有78位公司或者機構股東,122個個人股東。但是如果詳加分析,可以發(fā)現這200名股東,基本上是屬于同樣一幫人,就是控制著法蘭西銀行的44個主要家族。而且這些家族所擁有的席位是可以繼承的,在這中間有三個家族的席位在一百年之中一直保持不變,他們就是馬利特、米臘博和羅斯柴爾德。
在瑞士銀行家族中,最為突出的佼佼者是馬利特、霍廷格和米臘博家族。
1557年,馬利特家族追隨歐洲著名宗教改革領袖加爾文(John Calvin)來到瑞士的日內瓦,在商業(yè)和銀行業(yè)領域發(fā)家致富。1709年,25歲的伊薩克?馬利特(Isaac Mallet)從瑞士來到巴黎,他代表日內瓦的銀行家族們到法國急切地尋找金融業(yè)的發(fā)展機會。經過70多年的苦心經營,馬利特家族在法國已成為銀行業(yè)的巨頭。即便是在大革命時代,馬利特家族銀行照樣營業(yè)。1799年,他的兒子桂羅姆(Guillaume Mallet)和其他瑞士銀行家族聯手策劃支持拿破侖發(fā)動“霧月政變”。拿破侖上臺之后,馬利特被拿破侖封為男爵,在法蘭西銀行董事會排第三把交椅,直到1826年去世。然后他的兒子、孫子、重孫子繼續(xù)坐在這把交椅上直到1936年法蘭西銀行國有化。馬利特家族是法蘭西銀行從頭至尾把持董事會位置的唯一家族,時間跨度長達136年之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