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們置身于郁金香狂潮的那個年代
我在前面談到了荷蘭“郁金香狂潮”的三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我們分析過了(作為炒作對象,在炒作過程中,那個洋蔥頭一樣的東西本身沒有任何變化),這里我要說說它的第二個要點:郁金香球莖的價格在短短時間里被炒到了高得離譜的天上,比如一個名貴品種的球莖可以賣到10000美元。
我們來假設一下,假如我們正置身于那個瘋狂的年代,具體來講,是在17世紀初葉,郁金香球莖的價格剛剛賣到100美元——此時此刻,我們該怎么辦?
我們先來設想一下巴菲特會怎么樣。
按照巴菲特的投資思想,他關心兩個問題是:一家企業(yè)真正的內在價值有多少?能夠以相對其價值較大的折扣買到這家公司股票嗎?所謂“價值投資”,其出發(fā)點是如何投資,與投機無干。巴菲特本人對投機行為是不屑一顧的。
此時此刻,如果不出意外,巴菲特顯然會不辭勞苦深入到田間地頭去考察那洋蔥頭一樣的玩意兒的“內在價值”到底是多少。其考察的結果讓他一開始就決定放棄:那玩意兒的“內在價值”充其量也就幾美分或者幾十美分,怎么會賣到100美元呢?市場已經嚴重高估了,不能介入!
是的,巴菲特將拒絕參與。他一定會拒絕的,因為在20世紀90年代納斯達克市場在“網絡經濟”的推動下,也曾經有過一段近乎瘋狂的上漲行情,大量處于虧損狀況的互聯(lián)網企業(yè)的股票扶搖直上、一飛沖天,巴菲特當時置身于那樣的市場上,他就是拒絕了的。
但是,我們可以拒絕嗎?要知道,在那場游戲(哪怕都知道是瘋狂的游戲)當中,從100美元到后來的10000美元之間還有那么巨大的利潤空間、蘊涵了巨大的潛在財富——而且,那場游戲還持續(xù)了40多年!我們應該怎么辦?難道所謂的“理智選擇”就是袖手旁觀、忍受40多年的心理煎熬、從青年時代就惡狠狠地盼望著“價值回歸”、最后終于在老態(tài)龍鐘的時候幸災樂禍地看著那破玩意兒重新一文不值了?——想想看,這未必是一種健康的心態(tài)吧!
對巴菲特而言,很多事情是可以放棄的,譬如可以不參與“網絡泡沫”,可以不眼紅網絡新貴們象火箭一樣上升的財富,要知道,那是因為他已經有足夠的錢了。他不明白為什么會有人去買虧損巨大的網絡公司的股票,他去嘲笑那些“光著屁股游泳”的人——從道理上講他當然是對的,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看,這倒很象中國古代的一個皇帝,大臣向他反映說老百姓沒飯吃了,那皇帝很奇怪:“沒有飯吃,他們怎么不吃肉呢?”——沒辦法,每人所站的立場不同,彼此當然難以理解。
但是,普通人就不一樣了,我可不可以問一句:假如咱本來就“光著屁股”卻又想要去“游泳”,那又怎么辦呢?
當然,普通人也可以不參與,完全遠離投資或投機領域,選擇一些平淡又安穩(wěn)的事情,然后,平平淡淡、安安穩(wěn)穩(wěn)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這當然是一種選擇(而且,很可能是非常明智的選擇)。但這已經是另一個問題了——另一個關于人生觀、幸福觀的問題了。而現(xiàn)在的問題是,人們既然要追求財富,既然要參與到追求財富的游戲當中(“價值投資”也是為了追求財富),那么,試想一下,你曾經有機會在100美元買到郁金香球莖或在10美元買到亞馬遜卻又因為“價值投資”而放棄了,當后來那一切轟轟烈烈地發(fā)生的時候,你會不會感到痛惜?能不能一輩子忍住不對別人說:“當初??!唉……”?據(jù)我看,把《大話西游》里的一段經典臺詞稍微修改一下,也許會成為眾人的一個大致相同的感嘆方式:
“曾經有一個發(fā)財?shù)臋C會放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再買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朵郁金香說五個字:你真的很值。如果非要給這次買進加一個時限,我希望是……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