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種制度設計形成了所謂的“家天下”,其含義是整個江山都是俺家的,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也;而后者則形成了所謂的“托孤”和“顧命大臣”制度。由于人都是生活在物質(zhì)世界的,“唯有人心深似海,近在咫尺不能測”,生前的托孤往往難以抵擋死后花花世界的名與利的誘惑。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曾經(jīng)不無感慨地寫道“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雖然寫的是“男女之情”,但以之來形容“君臣之誼”也不無不可。歷史的經(jīng)驗證明,那些被托孤的顧命大臣,并不一定像在開國皇帝病榻前那樣指天畫地、信誓旦旦地鞠躬盡瘁,有時反倒成了“廢孤”、“害孤”的“要命大臣”。駱賓王在《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中說“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罵的雖然是被稱為“牝雞司晨”的武則天,實際上以之來形容那些并不忠心耿耿的顧命大臣“總經(jīng)理”團隊也不為過!
影響“二世”成為短命的“二世祖”的因素當然還包括“文化氛圍”??v觀中國歷史,雖然孔子被一代代累積抬高到“大成至圣先師文宣王”的高位,但在很多時候人們卻更崇奉“power is right”(強權(quán)即真理),尤其是在兵荒馬亂的亂世。當廢掉一個君王就像換一件衣服一樣不受社會輿論譴責時,二世皇帝成為“短命的胡亥”的幾率就顯得異乎尋常的大了。
那么,怎樣才能避免使自己的繼承人不成為短命的二世呢?這是每個開國皇帝都無時無刻不思茲念茲的問題。這個問題,秦始皇想過,但他只是想到了結(jié)果:使子孫千秋萬代而為君,卻沒告訴繼承者方法,只是想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延長自己的生命;漢高祖劉邦想過,但他只是給兒子寫了一封書信,信中說:“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他想通過讀書以史為鑒轉(zhuǎn)型,但并沒有真正去做!
在不才如我看來,不提供方法而僅是提供結(jié)果,或者想了而不去做,那說好了是有理想,說得難聽一點則是白日做夢癡心妄想!
也許有讀者問,秦始皇不行,漢高祖不靈,你有什么“藥方”沒有?
我?本人雖然姓“張”,但并非“悟本”大師,既不能“蒜你狠”,也不會“豆你玩”,但還是想提供一點思路與讀者諸君分享:
在我看來,要解決“二代問題”,不妨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著手。
所謂“時間維度”就是要“打提前量”。我的另外一個本姓前輩、名作家張愛玲女士曾經(jīng)說過“出名要趁早”,在不才如我看來,培養(yǎng)接班人也要趁早。據(jù)說李鴻章當年曾以學生的身份向老師曾國藩討教怎樣才能做大事,曾國藩不假思索地說了一句話,叫做“做大事以找替手為先”,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為先”曾國藩沒有說出來,那就是“找替手應以早發(fā)現(xiàn)早培養(yǎng)為先”。應當通過相應的制度設計,讓自己滿意的接班人早點進入“實際操作”階段,最好能夠“扶上馬,送一程”。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其實很難,難就難在最高權(quán)力的誘惑,難就難在相關(guān)的信任成本過高,溝通成本過大!
所謂“空間維度”,就是要拓寬“總經(jīng)理”團隊的遴選渠道,“顧命團隊”應五湖四海,而且要錯落有致。事實證明,在一個小圈子里遴選出來的人往往不一定有利于國家的治理,不一定對二代皇帝百分之百的忠誠,而遴選范圍的拓展不僅可以解決顧命者的“才”的問題,也可以通過相應的制度設計解決其“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