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遺書藏玄機(1)

國學大師之死 作者:同道


王國維曾談過自殺:“則非力不足以副其志而入于絕望之域,必其意志之力不能制其一時之感情而后出此?!币馑际且粋€人之所以要自殺,是當他的能力不能實現(xiàn)他的志向,必然絕望,而自己的意志力又不能控制這種情緒之后,才會采取的一種行為。因此,關于他的死因,亦即他因何絕望,猜測頗多。比如羅振玉逼債、喪子之痛、摯友失和、家事隱私、苦病厭世等。其實,這些理解都太過流俗。實際上在王國維遺書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這16字意味深長,隱含著他自殺的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應從王國維的人生價值觀說起。

王國維生于光緒三年,此時大清王朝統(tǒng)治中原已有250多年之久,經(jīng)過康乾盛世的鞏固和融合,民眾對于這個朝代的存在已視同當然。王國維偏居浙江海寧,父親王乃譽也是讀書人,喜歡畫畫,能臨摹錢叔美的作品,太平天國起義時,棄儒從商。他曾在日記中寫過對王國維的培養(yǎng)計劃:讀經(jīng)書、考秀才、中進士,經(jīng)世致用,光宗耀祖。王國維天資聰穎,16歲就中了秀才,之后到杭州敷文書院進學準備應考。

王國維自己有選擇地讀書是在16歲時,他在杭州以自己積攢的零用錢買了《漢書》的前四冊,愛不釋手,以究經(jīng)史大義為樂,對八股時文不是特別上心。1893年、1897年兩次鄉(xiāng)試均名落孫山,非?;倚摹H绻谝郧?,他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xù)考下去,直到取得功名;另外就是選擇坐館教書或者當師爺去,他的父親就曾經(jīng)在浙江溧陽當過幕僚。

但是,社會正在起變化。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時間段前后的中國正在發(fā)生著什么: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簽訂《馬關條約》。

1898年,戊戌變法,實施新政,廢八股改試策論。

1905年,清政府在幾經(jīng)調(diào)整之后,正式宣布廢除科舉考試。

這是一個列強入侵、朝政腐朽、思潮涌動的時代。甲午戰(zhàn)爭之前,西學的影響僅限于國內(nèi)沿海的幾個大商埠,中國的幾大書院都沒有西學的痕跡,科舉考試制度尚未被觸動,大多數(shù)的讀書人仍在四書五經(jīng)的氛圍中。戰(zhàn)后,西學在國內(nèi)陡然興盛,日本成為學習的樣板,學新學、救國家的風氣使許多人在傳統(tǒng)科舉考試的道路之外多了一個選擇——留學。20世紀頭十年中留日學生總數(shù)即達5萬人以上。

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我們就可以理解王國維在21歲時就放棄了科舉進仕的念頭,實在是形勢使然。即使他想考下去,這個道路也會很快被切斷的。

王國維順著社會潮流學習新學,但也像當時的許多讀書人一樣,有一種人生目標被顛覆和理想實現(xiàn)途徑被阻斷之感。就是在這種苦悶的情緒中,王國維接觸到了悲觀主義哲學。留學日本時他讀到了康德、叔本華、尼采的哲學著作,并沉迷了好幾年,可是隨著他對西學思想的深入了解,逐漸產(chǎn)生了厭倦之情,認為西學的根本精神在于“競爭”和“貪”,中國人本以中庸為貴,但由于對西方的盲目學習而導致“紀綱掃地,爭奪相扔,財政窮蹩,國幾不國”??梢钥闯?,傳統(tǒng)的“三綱六紀”執(zhí)行得好壞,是王國維評判朝政的標準,他對于西學救國的主張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

辛亥革命后,王國維避居日本五年,回國后發(fā)現(xiàn),社會風氣日見敗壞,憤激尤深,覺得清末社會雖然糟糕,還有彭玉麟、沈葆楨等人敢于秉公執(zhí)法,而民國政局則是上下同風,蠅營狗茍。他曾做《論政時疏》說:“先王知民不能自治也,故立君以治之,君不能獨治也,故設官以佐之,而又慮君與官吏之病民也,故立法以防制之?!彼麑Υ碇芸捉y(tǒng)治之道的清朝體制念念不忘,而對西方人的立憲、共和,則認為是由貪心不足而造成的畫蛇添足。由洋務運動派生出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至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科學”與“民主”大旗,西方思想由技術而政體而文化思潮,呈現(xiàn)出從“用”到“體”的一步步推進的脈絡。而處在民國建立之初的王國維,由于對西方思想基礎挖掘較深,并且對比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歐洲強國的民風時局變化,可以說是一眼看到底,不要說以西學為“體”,即便是“用”,也是中優(yōu)西劣。這對西方思想在中國的滲透形成了一個有力的反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