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經(jīng)》所說五蘊皆空的總綱領與念佛求生凈土有重要關系。從前我在臺中蓮社求學時,李老師對我說,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蓮社有二十多萬人,真正念佛往生者不過三五人而已。他說的非常保守。據(jù)我所知,臺中念佛往生的人相當可觀,如果說每萬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實。但是這個比例仍然很小。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關鍵就是看不破放不下?!栋闳艚?jīng)》能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故對經(jīng)典不得不重視。我們的身心都不是真的,身體有老病死,剎那變化,均屬假有。心理方面,受想行識,念頭剎那生滅,我們都能體會到。保持念頭不失叫“三昧”,又叫“作定”。定功不過是一個念頭的相續(xù)相而已,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世間四禪八定,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萬大劫,定功不?,而八萬大劫之后還會失掉。自性本定無生滅,沒有入定出定,如《楞嚴經(jīng)》所說的“首楞嚴大定”?!靶远ā迸c“修定”完全不同,性定不是修來的,哪一天照見五蘊皆空時,性定在即現(xiàn)前。我執(zhí)若空,煩惱障沒了;法執(zhí)若空,所知障沒了,自性本空自然現(xiàn)前。此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凡夫無始劫來,我執(zhí)習氣非常重。古德說:“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备岳⑸聘竦娜?,在理論上可以接受,如果要把境界轉(zhuǎn)過來,還要有相當時間的修行。理與事是一不是二,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心中時時提起觀照功夫,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一切人事物皆?諸法空相,把自己無始劫來錯誤的見解思想,逐漸在般若智慧光明中淘汰得干干凈凈,這是真修行。《華嚴經(jīng)》末后一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一個歷事練心真實修行的好榜樣。多思維,多體會就能斷煩惱習氣,看破放下。然后對于彌陀的愿行,才能肯真實的體會,決志求生凈土,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般若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極大的利益。
五蘊的根源是重疊生起的,一念不覺把真如自性轉(zhuǎn)變?yōu)闊o明業(yè)識。這些話要仔細聽,不可思維想象,一想就錯了。如說:今天陰天,太陽被云層遮蓋著了。細心一想,太陽比地球大若干倍,焉能被云層遮蓋?真自性永遠不會變成無明業(yè)識,無明業(yè)識就是一念不覺,謂之無明本。
真如自性起作用,在作用上帶上這個東西,如同眼能見。眼是自性,戴上眼鏡,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眼睛透過眼鏡見到外面境相,叫做無明業(yè)識,又叫第八識。眼鏡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并沒有。此中關系要搞清楚。一有識就是阿賴耶識,所以有行,一有行才有想,一有想才有受,一有受才有色,這是從五蘊上講,從八識上講,就是“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①。說法雖然不一樣,意思是一樣,同樣說出事實真相。世間人不了解,以為是有一個神明在那里安排,他不曉得?自然的演變是有一定次序的,如人穿衣服,先穿內(nèi)衣,再穿外衣。脫衣時先脫外衣,逐漸到內(nèi)衣,次第不能錯亂。迷的時候先有無明,發(fā)展到粗相,回歸自性的時候,先由外面下手,先除色蘊,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識。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日常用功有很大幫助,對一切色法不執(zhí)著,對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屬色法,均可放下。進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苦樂憂喜,能隨緣而不攀緣,隨順眾生, 隨喜功德,心地平等。順境不起樂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了,其余想行識依此類推。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佛在本經(jīng)將一切法歸納為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此段經(jīng)文第一句“諸法空相”,“諸法”即包括此四大類。一切法都有一個共同的意義在,即不生不滅。生滅是現(xiàn)象而非事實,本無忽有曰生,現(xiàn)象消失為滅。若深入觀察,不過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之幻象而已。本經(jīng)指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不生不滅的說法很難體會,若進一步解釋,只好舉個例。小朋友玩的積木,把它堆成一棟房子,其相宛在。再拆開來,房子沒有了。聰明人一看到這種現(xiàn)象就覺悟,相之有不是真有,其滅亦非真滅。因其本來沒有,緣聚不是真有,原本就不生,緣散之后,當然它也沒有滅??茖W家觀察一切萬物,告訴我們物質(zhì)不減,能力不滅,這與佛經(jīng)所說一切法不生不滅非常接近。凡夫見一切法有生滅,執(zhí)著在假相上,對于一切法之形成過程完全疏忽,于是墮落到生死輪回。凡夫著有,無量劫來內(nèi)心存有這種錯覺,牢不可破,對事實真相很難接受。佛不得已隨順俗諦而說,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本經(jīng)是隨真諦而言,如來五眼圓明,觀察宇宙人生真相,為我們?nèi)鐚嵍f。整個般若之綱要,言簡義豐,與諸大乘經(jīng)、《華嚴》、《法華》一樣圓滿。假如徹底了解經(jīng)中之真實義,即不難認得無生法忍。①
“不垢不凈”,染著曰垢,離開污染謂之凈,此指四諦因緣,苦集滅道而言?!翱嗉笔鞘篱g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凡夫流浪生死謂之垢,圣者斷盡見思,超越三界謂之凈。這是佛對于執(zhí)著性空,厭離幻相的人而說的。說到實相理體,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凈。雖被惡緣所遮蓋,而性本不垢,復為善緣所熏習而性未嘗凈。
“不增不減”,乃對菩薩的開導。通常大乘法易于產(chǎn)生錯誤觀念,道力增長,煩惱減少,斷見思證四果羅漢,定慧增長,證得圓教初住,權(quán)教菩薩對于現(xiàn)象很認真執(zhí)著。佛在此地告訴他們此現(xiàn)象亦非真實,所以說無智亦無得。智是修行功夫,大乘經(jīng)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說明不增不減。我們常說:“菩提增長,煩惱減少?!边@話好懂,何以說不增不減?我們說增減是從相上說的,佛說不增不減是從性上說的。性是空相,煩惱性是空相,菩提性也是空相。從性上說,并無增減、垢凈、生滅;從相上說,一切諸法有生有滅,有垢有凈,有增有減。
佛說:“隨流認得性?!边@句話非常重要,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真性中的真相確實如佛所說,在真性中無凡圣、修證、因果這些事項,顯示般若之本體。
禪家有一句話說的好:“諸見脫落,獨露真常。”就是這個境界。另外可以從一個比喻體會,真空實相如摩尼寶珠,當在本體,十二處十八界視為寶珠所現(xiàn)的光與色,因為能現(xiàn)許多不同光彩,所以為貴。寶珠之體是不變的,也不因色現(xiàn)而生,亦不因色不現(xiàn)而滅。其體如如不動,色相有生有滅,體無生滅。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F(xiàn)前。意思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