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jīng)一開始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不但無色,亦無受想行識,亦無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亦無十八界,十八界?眼界乃至意識界。這些都是法相,空是講法性,法性上無此等虛妄相。六祖在開悟時說:“何期自性本來清凈。”又說:“本來無一物?!闭f明自性本體,清凈無為,諸佛與大菩薩所證的即是此事,凡夫之迷亦迷此事。蘊處界這些現(xiàn)象,迷了時候才有。為什么有迷?為什么迷了就有這些現(xiàn)象?此乃嚴肅問題。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向世尊提出此一問題,世尊有很巧妙的答復(fù)。諸位如欲知其詳,請查閱《楞嚴經(jīng)》第四卷經(jīng)文。明了即開悟,否則仍在無明殼中。一定要自悟,如被別人說破,就把自己的悟門關(guān)閉了,以后很難開悟。所以真正善知識不會把問題說破,他誘導(dǎo)你豁然大悟,此教學(xué)方法之善巧。
《金剛經(jīng)》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此肯定的說,即等于此經(jīng)所說:是故空中無色,無五蘊,無十二處十八界。相是有,性是無,性中既無,相有也不是真有,此關(guān)鍵之所在。以第一句作一說明,空中無色,即今天所講的物質(zhì),物質(zhì)在感覺上是有,是假有、幻有、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如真有就有妨礙,細心觀察,不難得到真相。如真有,理與事、事與事,皆有妨礙。如看電影,銀幕是空的,什么都沒有,雖然現(xiàn)出畫面,并無染著。
性為銀幕,沒有生滅、染凈、增減,而畫面有生滅。明白之后?心地清凈,叫做開悟。心中不再有妄想、執(zhí)著、取舍、得失,離開一切虛妄想執(zhí)想執(zhí)著,恢復(fù)自從的本體,自性是本來有的,所以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此即佛之知見,念佛人如明白這個道理入此知見,即是經(jīng)上所說的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芍聦嵳嫦鄬δ罘鹑藖碚f非常重要,若是明了就是明心見性。心是相,即諸法,諸法是心變的,阿賴耶變的;性即此地講的空,自性的本體。心是本體,心是作用,見性即明心了。明心見性之后,不再有妄想執(zhí)著,凡圣的見解也都沒有了,說性說相,皆不可得,何況諸法,本來無一物,正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不起心,不動念,一切現(xiàn)象現(xiàn)前,清清楚楚,此人即是佛菩薩。有人說,既然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又何必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應(yīng)即佛果地所證境界,根性利的人可以體會而不易證得。雖能體會而煩惱習(xí)氣未能劇斷,在一切境緣幻象中,還是會起心動念,仍有可能墮入輪回。不但凡夫,連大菩薩都怕墮落,于是華嚴會上大菩薩們都發(fā)愿求生西方,如此看來,焉能輕視凈土法門。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這一段說明世尊善巧的教學(xué),前四句講十二因緣,末一句講四諦。十二因緣與四?是佛教最根本的教義,說明生死輪回之事實真相。十二因緣總共有十二條,謂之十二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條循環(huán)不息,形成三世輪回現(xiàn)象。前二條屬過去世,無明是因,因無明而引起的一切作業(yè)是行。有過去之因緣才有今生之果報。從識到受,這五條是今生果報。十二因緣中所說的無明非大乘經(jīng)中所說的根本無明,而是枝末無明。根本無明破了就成佛,枝末無明破了只能斷見思煩惱,證小乘辟支佛果。無明是迷惑,有錯誤思想見解,才有錯誤的行為。行即造業(yè),?業(yè)必受報,受報必來投胎,投胎即是十二因緣第三個識,識俗稱靈魂。他來投胎,真正因緣是無明與行,父母屬增上緣,投胎要找有緣的父母,子女與父母之因緣不出四類:報恩、報仇、討債、還債。有這種恩怨債務(wù)才生在一家。投胎之后在一兩星期之內(nèi),什么都說不上,給他一個名字叫名色,名是說他有精神,色是說他是物質(zhì),以父精母血為身體,此刻尚未長成人的形狀,世人謂之胎盤。在母腹中逐漸長大,眼耳鼻等逐漸形成,名為六入,即是胎兒。觸是的母體出生,與外面世界接觸。初生嬰兒二三歲以前,只有觸,沒有受。當(dāng)其有苦樂憂喜的感受時即是受。有樂之感覺,必生愛憎,故受緣愛,有愛必為取舍,故愛緣取,因妄取故即成業(yè)有。此愛、取、有三條是今生的因,有今生之業(yè)因,必有來生之果報,故有緣生,生緣老死。此是十二因緣運行之過程。昔日農(nóng)村兒童往往到七八歲時還能保持天真,只有觸而無受,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今天一兩歲的小孩即能察言觀色,已喪失了天真,很可憐。佛說投胎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引業(yè),引導(dǎo)眾生到什么地方投生,過去生中曾修五戒生人道,修十善生天堂。同樣是人而生活享受遭遇迥不相同,屬于滿業(yè)。最重要的是今世修行,對愛、取特加防范,若先由愛上斷,則可收事半功倍?效。反過來叫“還滅論”,為何有老死,因有生;為何有生,因為行業(yè)。一項一項往上推,十二條中如有一項斷掉,輪回就沒有了。我們今生能下手修行的只剩三條——愛、取、有,只要斷一個,六道輪回就解決了。生死業(yè)因即是愛,愛不重不生娑婆。貪愛五欲六塵,貪愛名聞利養(yǎng),什么人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就超越六道,永脫輪回。如不能在愛上斷,在取上斷也行。對一切法不取不舍,不舍是順受,不取是不造業(yè)。隨緣了舊業(yè),不更造新殃。至于從有上斷,只有諸大菩薩再來人,與眾生合光同塵。如眾所周知的濟公活佛,不拘小節(jié),不守清規(guī),不守戒律,好像?取有都有,其實他心地清凈,一塵不染,乃上上乘真實工夫。凡夫只能在愛取上下功夫,愛取有是無量劫來的習(xí)氣。今天初聞佛法,了解事實真相,而境界現(xiàn)前,毛病習(xí)氣又來了,見到順逆境界又生愛惡之心,貪嗔癡慢,自私自利,念頭一起來,要緊的是覺悟,用一句“阿彌陀佛”代替一切念頭就對了。
四諦是“苦集滅道”,此四字亦說兩重因果??嗍乾F(xiàn)在果報,集是過去的業(yè)因,滅是修行人未來證得的果報,道是現(xiàn)在修學(xué)的因緣。簡言之,諦是確有其事,佛說三界皆苦,三苦八苦,此處不必細表,初學(xué)的人往往不以為然,因世間快樂事很多,為何說是苦??世間樂事可以變成苦,謂之壞苦,而苦事不會變成樂,可見樂不是真的。要緊的必須知道為什么要來做人,輪轉(zhuǎn)六運。佛觀察得透徹,人生為酬業(yè)而來,造善業(yè)得福報,造惡業(yè)受苦果,這是事實真相。看他人享受,自己受罪,認為上帝佛菩薩不公平。存這種思想,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更造惡業(yè),一定要對因果律深信不疑,改善自己的思想行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改造自己的命運,但這不是徹底解決之道。
這樣做,今生來世可能得大福報,但不能保證生生不造罪業(yè),如福報享盡,惡報又現(xiàn)前,必墮三涂,要根本解決,必須超越輪回。修道證果,果?滅,滅煩惱,滅妄想,滅執(zhí)著,滅六道輪回。在四諦中最重要的是修道,修出離生死輪回之道。佛在經(jīng)論中說了許多修行法門,門門皆可成佛。我們每人根性不同,迷悟、習(xí)氣、染污亦異,如選擇的法門不適合自己的根性,勉強去學(xué),耗費精力而得不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