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一種風(fēng)尚,每每有其擴衍太過之處,尤其是日久不免機械化,原意浸失,只余形式。這些就不再是一種可貴的精神,然而卻是當(dāng)初有這種精神的證據(jù)。若以此來觀察中國社會,那么,沿著“向上心強”“相與情厚”而余留于習(xí)俗中之機械形式,就最多。譬如中國人一說話,便易有“請教”“賜教”等詞,順口而出。此即由古人謙德所余下之機械形式,源出于當(dāng)初之向上心理。又譬如西洋朋友兩個人同在咖啡館吃茶,可以各自付茶資。中國人便不肯如此,總覺各自付錢,太分彼此,好難為情。此又從當(dāng)初相與之情厚而有之余習(xí)也。這些尚不足為病。更有不止失去原意,而且演成笑話,滋生弊端者,其事亦甚多。今舉其中關(guān)系最大之一事,此事即中國歷代登庸人才之制度。中國古代封建之世,亦傳有選賢制度,如《周禮》、《禮記》所記載者,是否事實,不敢說。從兩漢選舉,魏晉九品中正,隋唐考試,這些制度上說,都是用人惟賢,意在破除階級,立法精神彰然而不可掩。除考試以文章才學(xué)為準外,其鄉(xiāng)舉里選,九品中正,一貫相沿以人品行誼為準。例如“孝廉”、“孝弟”、“賢良”、“方正”、“敦厚”、“遜讓”、“忠恪”、“信義”、“勞謙”等等,皆為其選取之目。這在外國人不免引以為異,卻是熟悉中國精神之人,自然懂得。盡管后來,有名無實,笑話百出,卻總不能否認其當(dāng)初有此一番用意。由魏晉以訖隋唐,族姓門第之見特著,在社會上儼然一高貴之階級,而不免與權(quán)勢結(jié)托不分。然溯其觀念(族姓門第觀念)所由形成,則本在人品家風(fēng)為眾矜式,固非肇興于權(quán)勢,抑且到后來仍自有其價值地位,非權(quán)勢所能傾。唐文宗對人嘆息,李唐數(shù)百年天子之家尚所不及者,即此也。以意在破除階級者,而卒演出階級來,這自然是大笑話大弊??;卻是其笑話其偏弊,不出于他而出于此;則其趣尚所在,不重可識乎!
一般都知道,世界各處,在各時代中,恒不免有其社會階級之形成。其間或則起于宗教,或則起于強權(quán),或則起于資產(chǎn),或則起于革命。一時一地,各著色彩,紛然異趣,獨中國以理性早得開發(fā),不為成見之固執(zhí),不作勢力之對抗,其形成階級之機會最少。顧不料其竟有淵源于理性之階級發(fā)生,如上之所說。此其色彩又自不同,殆可以為世界所有階級中添多一格。--這雖近于笑談,亦未嘗不可資比較文化者之一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