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志向白描(1)

與自己的生命對話 作者:(美)柏克·巴默爾


字斟句酌,用心鋪陳,薩頓(May Sarton)短短幾個字引人對志向遐思,既真切又精準――至少,我因此展開對生命的召喚的探索。

如今我成了自己。

物換星移,曠日廢時。

我已全然溶解,撼搖,

這么久一直戴著其他人的面具……

要成為今天的你得花上多少時日?。≡谶@個過程中,我們不時戴上根本就不屬于自己的面具。要發(fā)現(xiàn)深處的自我――每個人體內(nèi)真實的自我,承載真正志向的種子――中間得要受得住本我的瓦解,歷經(jīng)諸般動搖與撼動。

以前我從種種教導中所了解的志向是扭曲的觀念,一直要到我變得比較堅強以后,才有能力把這個觀念丟掉。為什么我說那觀念是扭曲的?因為我們一直被灌輸,志向是來自外在的聲音,是出于道德要求的聲音,要求我們變成不是我們的樣子――變成一個陌生人,也許是比較優(yōu)秀的人,但卻是我們能力所不及的那個人。

對志向的那種看法根植于對自我的極端不信任,認定自我是有罪的,除非借由外在的道德力量,否則無法扭轉(zhuǎn)其“自私利己”的本性。當我竭力要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時,這種想法讓我感覺自己的作為并不恰當,它讓我對于“我是誰”和“我應該是誰”當中存有差距這件事產(chǎn)生罪惡感,我越是力圖縮短其中的鴻溝,越是感到精疲力竭。

今天,我對志向的理解已經(jīng)不同――我不再把它視為亟欲達成的目標,而是我們即將領受的天賦。生命的召喚并不是強迫自己去追逐能力范圍以外的,而是要接受自己與生俱來的寶藏;生命的呼喚并不是外來的聲音召喚我,要我變成不是我自己的那個人,而是來自當?shù)禺斚碌穆曇?,讓我去成就我生來就是的那個人,實踐呱呱墜地那一刻,上天所賦予我的最初自我。

這項天賦很神奇,是自我與生俱來的禮物。要打開心胸接受這項天賦,事實上比你企圖成為另外一個人更難!有時候我忽略我的天賦,或是將其隱藏,逃開不管,甚至浪費虛擲――我想我并不是唯一一個有這種反應的人。

如果你不相信我們帶著老天饋贈的天賦來到這個世上,而且我們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贈禮,只要注意剛出生的小寶寶或是非常年幼的小小孩,這個疑惑便多少可以獲得解答。幾年前,我女兒帶著她剛出生的小嬰兒到我家來住了一陣子。我仔細觀察這個孫女兒,看著她初入人世的這些日子,突然間,已經(jīng)五十出頭的我,居然看透當我二十多歲為人父母時所無從理解的:我這孫女兒來到這世間,就是要成為她“這樣”的一個人,而不是某甲、某乙或某丙那樣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