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同情"也會感染
當我們對別人的憂傷表示同感的時候,常常使用"慈悲"或"憐恤"這樣的詞。"同情"跟它們幾乎是同義詞,不過現在也可以表示對各種情緒的同感。
有時候我們似乎一注意到別人的情緒就會產生"同情"。即使還不知道當事人為什么如此激動,激情就好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一個人身上傳染到另一個人身上。如果一個人在舉手投足之間流露出明顯的悲喜之情,就會立即在觀者心中激起共鳴。笑臉隨處受人歡迎,憂戚的面容卻只會令人沮喪。 然而事情并非一概如此。有一些情緒,如果我們不知道它們從何而來,非但不會報以同情,反而會覺得非常討厭。面對憤怒者的胡作非為,因為我們不知道他為什么發(fā)怒,也就不會設身處地地替他考慮,體會到他的怒氣。可是那些受氣包的處境是有目共睹的,我們都知道在對方盛怒之下他們容易受到傷害。因為同情他們的恐懼和不滿,我們通常都會站到他們一邊,反對那氣勢逼人的發(fā)怒者。
正是因為那些快樂或悲傷的表情讓我們覺得別人正在承受著好運或厄運,我們才會產生同感,為之動容,但是只有感覺到它們的人才會受影響。怨憤則不同,它會使我們聯想起所有我們關心的人以及同他作對的人。正是由于對好運或厄運的日常印象,我們才會去關心遭遇這種命運的人。而出于平素對憤怒的印象,我們不會去同情那些發(fā)怒的人。我們似乎天生就對這種激情抱有反感,如果不知道發(fā)怒的原因,大概都會持反對態(tài)度。
如果我們不了解別人悲傷或快樂的緣由,即使我們抱有同情,那也是非常有限的。對于我們來說,痛哭流涕不過是受難者內心痛苦的表現,它讓我們產生追根問底的好奇心,或至多是某種同情的愿望,這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同情。我們首先會問:發(fā)生了什么事?在得到答案之前,雖然我們會有點于心不安--因為隱約感覺到他的不幸,更多的則是由于費盡心機去揣測他的遭遇究竟是什么--但是我們的同情仍然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同情與其說是受到對方激情的感染,不如說是來自引起這種激情的環(huán)境。我們有時會從別人那里感到一種激情,而當事人卻似乎渾然不覺。因為當我們設身處地地考慮他的處境時,就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感情,然而實際上他并沒有感覺到??吹絼e人厚顏無恥的行為,我們會感到羞愧,雖然他好像并不覺得自己有什么不對的地方。因為我們自己如果有這種可恥的舉動,就會情不自禁地感到無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