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1)

母親詞典 作者:李建永


〖時令·風(fēng)俗〗

◆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唐·司空曙有句:“律變新秋至,蕭條自此初?!睍x·陶淵明亦云:“閭庭多落葉,慨然以知秋?!焙沃^秋?《說文》:“秋,禾谷熟也?!薄豆茏印ば蝿萁狻罚骸扒铮帤庖韵?,故萬物收。”《文選》錄潘岳《秋興賦》,李善注曰:“秋,就也。言萬物就成也?!睗h·揚(yáng)雄《太玄·中》有“覆秋?!?,司馬光注:“秋者,萬物成就收功之時也?!薄稄V雅·釋詁四》:“秋,愁也?!薄栋谆⑼x·五行》:“秋之為言愁亡也?!薄洞呵锓甭丁り庩柫x》:“秋,怒氣也,故殺?!薄锻ň暋ば⒔?jīng)援神契》:“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為立秋。秋者,揪也,萬物于此揪斂也。”《逸周書·時訓(xùn)解》:“立秋之日涼風(fēng)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立秋一般在每年陽歷的8月7日或8日,今年是陽歷8月8日(即農(nóng)歷六月廿六日)6時29分交立秋。俗話說:“立秋立涼哩,數(shù)九數(shù)暖哩?!庇终f:“立秋分早晚?!痹绯苛⑶铮鞖獗容^涼爽;晚上立秋,天氣比較燠熱。俗話說:“早起秋,涼悠悠;黃昏秋,熱愁愁?!庇终f:“早立秋,暮颼颼;夜立秋,熱到頭。”還說:“早上立了秋,晚上涼悠悠?!苯衲晔窃绯?時29分起秋,應(yīng)該是個涼爽的秋天。

不過,俗話還說:“秋后一伏,熱死老牛?!庇终f:“秋后還有個母老虎伏?!比粝胫懒⑶锖蟮降资菬崾菦?,還要看立秋的時候是“伏包秋”還是“秋包伏”。諺云:“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所謂“伏包秋”,就是在立秋那天正好起末伏,也就是說立秋和末伏是同一天。由于末伏規(guī)定在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里,因而只有立秋逢庚日才叫“伏包秋”;一般情況都是末伏在立秋之后,俗稱“秋包伏”。由于末伏共有10日,也就是說,“伏包秋”在立秋后只有10日是伏天,即“秋里十日伏,伏里十日秋”,熱得時間較短,所以說“伏來秋,涼悠悠”;而“秋包伏”在立秋后尚有十多天甚至十八九天在伏里,熱得時間自然就長,所以說“秋來伏,熱得哭”。今年立秋是陽歷8月8日,即農(nóng)歷六月二十六日,末伏是8月14日,即農(nóng)歷七月初二(庚辰日),從立秋到處暑出伏,共16個伏天,大致應(yīng)了“立秋傲熱十八天”之俗諺。一般來說,“伏包秋”的情況并不多見,我查了一下,從1990年到2020年的30年里,僅有四次“伏包秋”:1991年8月8日,即農(nóng)歷辛未(羊)年六月二十八日(庚戌日)立秋,這天正好起末伏;1993年8月7日,即農(nóng)歷癸酉(雞)年六月二十日(庚申日)立秋,這天正好起末伏;2012年8月7日,即農(nóng)歷壬辰(龍)年六月二十日(庚子日)立秋,這天正好起末伏;2014年8月7日,即農(nóng)歷甲午(馬)年七月十二日(庚戌日)立秋,這天正好起末伏。由于“伏包秋”較為少見,所以一般以早上立秋或晚上立秋,來判斷秋后天氣的涼熱。當(dāng)然,天氣的涼熱程度還與下雨與否有關(guān)。俗話說:“立秋一場雨,夏衣高掛起?!边€說:“一場秋雨一場涼?!?

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由于立秋以后,天氣漸涼,加之人們剛剛度過“苦夏”,身體需要攝養(yǎng)進(jìn)補(bǔ),于是紛紛胃口大開,啖肉飲酒,并稱之為“貼秋膘”。據(jù)《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講:“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yīng),養(yǎng)收之道也。”又,秋天之味宜辛,故北人多以吃麻辣涮鍋?zhàn)觼怼百N秋膘”。

〖人情·物理〗

◆三人同行,必有一智

1.《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辈簧俳庾x《論語》者,認(rèn)為這是孔夫子謙虛的表現(xiàn)。其實(shí),關(guān)謙虛何?夫子的“擇善而從,不善而改”,不過是表明要學(xué)習(xí)他人身上好的東西,將不好的作為自己的參照系而已。三人同行有我?guī)煟菑恼磧煞矫鎺熓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對于孔子來說,從“三人”身上學(xué)到的,很可能是教訓(xùn)多于經(jīng)驗(yàn)。讀反面教材,將他人之教訓(xùn)轉(zhuǎn)化為自己的經(jīng)驗(yàn),是最好的學(xué)習(xí)。

2.《易經(jīng)·損卦》:“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薄断蟆吩唬骸耙蝗诵?,三則疑也?!鼻迦謇钍库溄獾溃骸耙砸磺笠粍t為兩,兩則有唱和之歡;以一求二則為三,三則有爭奪之患?!彼自捳f:“兩個人處成情人,三個人處成仇人。”又說:“倆人是把兒,三人是杈兒?!比绻酥?,兩強(qiáng)聯(lián)手,欺凌一弱,即會導(dǎo)致“三人出門小的苦”之慘狀。如果三人當(dāng)中,兩劣勾結(jié),排擠一優(yōu),則又會出現(xiàn)“劣幣驅(qū)逐良幣”之惡狀。從古及今,此二種情形,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3.《尚書·洪范》:“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此乃“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之游戲規(guī)則。然而這個“少數(shù)”和“多數(shù)”的關(guān)系,必須是真實(shí)的。《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晏子聘魯,哀公問曰:‘語曰:“莫三人而迷。”今寡人與一國慮之,魯不免于亂,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謂“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為眾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魯國之群臣以千百數(shù),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數(shù)非不眾,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像這類打著”多數(shù)人“的旗號,而竊行”少數(shù)人“之私者,怎么可能不出亂子呢?

4.《莊子·天地》:“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集韻·德韻》講:“惑,通作或?!被笠舱撸蛘咭?。惑亂之人心眼兒活,或者這樣,或者那樣。俗話說:“一個人倆心眼兒不算多?!币蚨棵繒霈F(xiàn)“三人六主張”之局面。倘三人同行,一人迷路,兩人清醒,最終還是可以抵達(dá)目的地的。然而,倘兩人迷路,一人清醒,跟著倆糊涂蛋南轅北轍走下去,必然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5.《五燈會元·楊歧方會禪師》:“三人同行,必有一智?!边@與“兵上三千出韓信”一樣,是從概率上講的。三人同行,關(guān)鍵是要同心同德,通力合作;否則,同床異夢,各懷鬼胎,“三人誤大事,六耳不通謀”,有多少智慧都會在內(nèi)斗中消耗殆盡。只有三人同行,戮力同心,才可能“三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俗話說得好:“一人計(jì)短,二人計(jì)長,三人計(jì)妥當(dāng)?!庇终f:“一個巧皮匠,沒張好鞋樣;兩個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备螞r三人同行,尚有一智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