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中有許多未解之謎,比如埃及的金字塔、瑪雅人的編年歷;神話的同一性、早期文獻的相似點……等等。這些未解之謎都有一個基本的傾向,那就是它們出現(xiàn)的時間比專家們估計的要早,而它們表現(xiàn)出來的文明程度,又都遠遠超越了現(xiàn)代科學的研究結論。
而在這諸多的未解之謎中,最現(xiàn)實的謎案就是中國的中醫(yī),它就好像是一具活的化石,在我們眼前晃來晃去。幾千年過去了,我們觸摸它、研究它,忍受著它無言的嘲弄,可就是不知其所以然。直到今天,《黃帝內經(jīng)》與《易經(jīng)》、《山海經(jīng)》號稱“三玄”,依然像天書一樣不可通解。
第一節(jié) 那些古代醫(yī)書都去哪了?
今本《黃帝內經(jīng)》包括《素問》、《靈樞》兩篇,各九九八十一卷,合一百六十二卷。兩書側重點各有不同,《素問》側重于講理論,如陰陽五行、病因、藏象、氣血精液等,而《靈樞》則側重于講經(jīng)絡、針灸。
《黃帝內經(jīng)》書名首見于《漢書?藝文志》,當時班固在寫《漢書》時,將圖書目錄類統(tǒng)歸于《藝文志》下。醫(yī)藥類書目又分為“醫(yī)經(jīng)”、“經(jīng)方”、“房中”、“神仙”四小類,共記錄醫(yī)學文獻868卷,其中“醫(yī)經(jīng)”類七家,共216卷,名目如下:
《黃帝內經(jīng)》十八卷
《外經(jīng)》三十七卷;
《扁鵲內經(jīng)》九卷
《外經(jīng)》十二卷;
《白氏內經(jīng)》三十八卷
《外經(jīng)》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從以上記載中可以看出,“內經(jīng)”一名本不專指《黃帝內經(jīng)》,但由于其它醫(yī)書均已遺失,所以我們今天所說的《內經(jīng)》就專指《黃帝內經(jīng)》而言。
但《漢書》里沒有說《黃帝內經(jīng)》十八卷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到了晉朝,有一位大學者名皇甫謐在《甲乙經(jīng)序》中說:“《黃帝內經(jīng)》十八卷,今天有《針經(jīng)》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jīng)》也。亦有所亡失。”文中的亡失是指《素問》的第七卷?,F(xiàn)代人都認為,皇甫謐學術造詣很高,而且他生活的年代距漢代不遠,故本其所言,將《內經(jīng)》定為《素問》、《靈樞》兩部分。
但也有學者不同意,認為《漢書》所載卷數(shù)18與今《內經(jīng)》162篇對不上號,因為漢代沒有積篇為卷的說法。據(jù)此,有人推論,當時《內經(jīng)》的字數(shù)很少,大約只有今本的九分之一。其次,從內容分析,《素問》側重理論,《靈樞》側重經(jīng)絡針灸,兩書用語、理論取舍均有不同之處,可證這是兩部不相關的獨立著作。
《漢書》其它子目下的著作也都與醫(yī)學有關,“經(jīng)方”包括方藥、本草、內、外、婦、兒各科醫(yī)書,總11家274卷;房中與神仙兩類,也涉及醫(yī)學內容,如房中類的“養(yǎng)陽方”、“有子方”,神仙類的按摩術、引導術等。
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黃帝內經(jīng)》與神話中的黃帝本無關聯(lián),冠以“黃帝”之名,是為了追本溯源。黃帝乃傳說中的古帝王,曾有許多重大發(fā)明,使后人受益匪淺,故中華民族一直以黃帝為祖先,歷代后人均以黃帝子孫為榮。古人由此將一切文物制度都歸于黃帝名下,《淮南子?修務訓》曾總結過這種歸祖情結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nóng)、黃帝而后能入說。”
《素問》之名,始見于張仲景《傷寒論序》:“感往昔之滄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卷》、《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辯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在我國正史中,《素問》之名見于《北齊書?馬嗣明傳》:“馬嗣明,河內人,少明醫(yī)術,博綜經(jīng)方,《甲乙》、《素問》、《明堂》、《本草》,莫不咸誦,為人診候,一年前知其生死?!痹谀夸泴W上,《素問》之名始見于《隋書?經(jīng)籍志》:“黃帝素問九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