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堯和舜
堯和舜是傳說中的兩位中國古代賢君,他們同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的理想君主,也是歷代帝王的楷模。關(guān)于他們的事跡,雖然沒有當(dāng)時的史料來證實,但至遲生活在前500年左右的人,對他們的存在,即已深信不疑了。根據(jù)《史記·五帝本紀(jì)》的說法,堯是黃帝的玄孫,舜則是黃帝的八世孫,但他們卻大致生活在同一時代中。他們的時代,據(jù)相傳的說法,是前2357年至前2184年,也就是夏朝以前的一百七十余年間。
堯是一位仁慈寬大的君主,似乎對一切都抱著寬容的態(tài)度。他在位期間,人民各自過著自由安樂的生活,不受政府的干預(yù),因此他們體會不到這位君主的才能,更無法描述他的德量。他畢生最偉大的也最為后世所稱頌的事跡,莫過于他的以天下為公,而把帝位推讓給舜的事了。舜本是歷山(在今山東省)的農(nóng)夫,他有一個極其難處的家庭,父母弟弟對他的仇視加害,使他遭遇多次生命的危險。但他憑著無比的謙讓,終能以孝悌聞。他曾先后做過漁夫、陶匠和商販,顯示出多方面的才能。他的才德,感動了許多人,因此他每到一個地方,人們莫不踴躍的追隨他,依附在他的四周,漸至變成一個都市。這一切都在說明他是一個理想的領(lǐng)袖。帝堯把他召到朝廷中任職,并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以試驗他的持家治事的能力。結(jié)果事實證明他確是不凡,因此堯進(jìn)一步把國政交付給他,后來終于繼堯為天子。
舜的政治作風(fēng),似乎比堯嚴(yán)厲得多。當(dāng)他佐理堯政時,便曾貶誅若干不才和瀆職的人,并引用許多才德之士,像禹、棄、契、皋陶、益等,都是當(dāng)時的名臣。堯的末年,洪水泛濫于全國。堯命鯀治水,鯀采用壅防堙塞的辦法,九年而無功效,舜請堯把鯀處死。到舜即位,又命鯀的兒子禹繼承治水的任務(wù)。禹改采疏導(dǎo)的辦法,和洪水苦斗了十三年(一說八年),終于成功。在治水期間,他公而忘私,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因此受到舜的賞識,命他攝理國政。舜死,他循例繼為天子。
堯舜的“禪讓”,是傳誦千古的美談。但這故事常為后人用作他們自己政治理想的實例,因之故事的本身無疑也跟著變得有點理想化。有人認(rèn)為這也許是古代部落間的一種君位推選制,唐、虞、夏也許是三個比鄰的強大部落(都在今山西省南部),由它們之間互推一個酋長,作為所有部落的共主。這種君位繼承辦法,在后來的許多民族中都曾出現(xiàn)過。[參看錢穆《國史大綱》上冊頁七至八]
據(jù)說禹在生前也曾選定益作繼承者,但禹死后,百姓不擁戴益而擁戴禹的兒子啟,于是啟踐登帝位。另一說法是禹死后益與啟爭位,為啟所殺??傊瑔⒓壤^位,“禪讓”的舊例,便不再出現(xià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