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文公的繼起(附宋)
前643年,齊桓公死,諸子爭立,齊國大亂,列國也失去重心,宋襄公乃有繼起稱霸的企圖。宋國雖小,但其國人甚為好戰(zhàn)。齊桓公既死,公子無虧先立,宋襄公以桓公曾囑托他立公子昭為理由,拒不承認,并聯(lián)曹、衛(wèi)、邾等國伐齊,大敗齊人,遂立公子昭,是為孝公。其后襄公又威服滕、曹、邾等國,進而向楚要求分享霸權。自齊桓公死后,鄭、陳、蔡等國,多附于楚,因此宋提出這種要求。但楚對宋并不畏懼,假意應承。前639年,襄公與楚、陳、蔡、鄭、許、曹等國會于盂(今河南睢縣),會中楚以伏兵擒襄公,挾著他去伐宋,宋屈服,楚才將他放歸。但他仍不罷休,次年,因鄭親楚,又興師伐鄭。宋軍與楚的援鄭軍相遇于泓水(在今河南柘城縣),當時楚軍尚未完全渡水,宋人勸襄公乘機進攻,但他不許;等到楚軍盡渡,尚未列陣,宋人又勸他進擊,他仍不準。直到楚軍陣式列成,才下令進戰(zhàn),結果宋軍大敗,他本人并受箭傷,死于前637年。襄公失敗后,楚的聲勢益張,但接著楚又遭遇一個勁敵。
齊桓公稱霸時,晉、秦也開始強盛,奠立日后踵繼桓公霸業(yè)的基礎,在此先說晉的擴張以至稱霸的經(jīng)過。晉是成王封其弟叔虞而建立的國家,始都于唐,其地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北,臨汾水上游。其后晉人逐漸南向開拓,至西周末年,已遷都到汾水下游的絳(今山西冀城縣唐城村)。周平王東遷時,晉君文侯曾以兵護衛(wèi),有功于王室。前745年,昭侯封其叔成師于絳都西南百余里的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晉國乃實際分裂為二。其后曲沃日漸強大,至前678年,曲沃武公以小宗篡晉,并行賄買得周室的正式冊封。晉的國土,本處于戎狄中,至此乃四向開辟疆土。武公于受封兩年后去世,他的兒子獻公(前676~前651)繼承了這個任務。獻公正當齊桓公之世,他把武公時的一軍擴為兩軍,滅虞(今山西平陸縣)、虢(今河南陜縣)、耿(今山西河津市)、霍(今山西霍州市)、魏(今山西芮城縣)諸國,此時晉國不特已大致占有整個汾水流域,并且擴展至黃河南岸。此外,他經(jīng)常與接境的狄人和驪戎(今陜西西安臨潼區(qū)東)作戰(zhàn)。內(nèi)政方面,他一意翦除宗室,以防舊事之重演,結果晉國公族只剩下他的幾個兒子,國力非常集中。
獻公晚年沉迷酒色,寵愛驪戎女子驪姬,驪姬生子名奚齊,她隨嫁的娣生子名卓子。獻公諸子中以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三人最賢,驪姬懷有奪嫡的野心,于前665年勸獻公將三人及其他諸公子遷居遠方,只準奚齊、卓子留居絳都。前655年,驪姬又用計逼申生自殺,重耳、夷吾也被迫逃亡。前651年,獻公死,奚齊繼位,大臣里克糾合申生三人的黨羽作亂,殺奚齊;卓子繼立,也被殺。夷吾乃請秦國助其返國,許以重賂,得以入立,是為晉惠公。但他即位后并不履行當初的諾言,因此秦穆公于前645年伐晉,惠公被俘,但秦不久將惠公放回,只取晉黃河以西的若干城。前637年,惠公死,子懷公立,因待異己過嚴,國內(nèi)頗現(xiàn)不安。他的夫人是秦穆公的女兒,后來被他遺棄,這一點為秦所深恨,因此造成重耳返國的機會。
重耳自獻公末年逃亡,在狄居住十二年后,又周流于衛(wèi)、齊、曹、宋、鄭、楚、秦諸國者凡七年。秦穆公為報對晉的夙憾,并想進而操縱晉國的內(nèi)政,乃于前636年乘晉內(nèi)部不穩(wěn)送重耳返國,晉人殺懷公而立重耳,是為文公。文公即位之初,正值宋襄公敗死、楚國的勢力嚴重威脅諸夏之時。文公以天賦的雄才,加上久經(jīng)憂患的閱歷,終能一舉定霸,成為王室及中原諸國的保障。
晉文公即位的同年,周襄王廢其狄后,王子帶乘機率狄人攻陷成周,襄王出居于鄭。次年(前635),文公獨力勤王,殺帶而迎襄王返都,這件事深為當時的諸侯所贊許。宋自襄公死后,不得已從楚,其他如鄭、衛(wèi)、魯、曹、許等國,也都與楚“親善”,當時楚國已具有席卷中原的聲勢。但自晉師勤王之后,宋轉而親晉。前633年,楚人圍宋都。文公一面聯(lián)絡秦、齊,一面勸誘曹、衛(wèi)絕楚,終于次年四月與楚大戰(zhàn)于城濮(衛(wèi)地,今山東鄄城縣南,一說在今河南開封市境)。這時晉已擴至三軍,楚也有三軍,其中并雜有陳、蔡二國的軍隊。結果楚軍大敗,主帥子玉自殺。文公獻楚俘于周,襄王并命晉、齊、宋、蔡、鄭、衛(wèi)等國盟于王庭,勗以共獎王室,互不侵犯。如果這次戰(zhàn)爭楚人獲勝,它勢必進而宰制諸夏,那么“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事業(yè),恐怕無須等待數(shù)百年后的秦去實現(xiàn),后來的歷史,也將要完全換個面目。
晉楚的敵對并不因城濮之戰(zhàn)而告終,此后數(shù)十年,雙方時常發(fā)生戰(zhàn)爭,而秦國也于此展開其東進的雄圖。但晉國始終是楚秦的勁敵,扼住他們的北上和東出之路。
(四)晉秦楚的角逐
周平王東遷時,秦襄公護駕有功,得以升格為諸侯。當時豐、岐一帶,尚為犬戎所盤據(jù),平王委襄公以興復之效,并將這塊地方許給秦國。其后秦果能達成任務,因此秦人得據(jù)有王畿西部。至秦武公時(前697~前678),秦國的勢力已東至華山之下;在西方,秦人又伐邽冀戎,辟土至今甘肅東境。至穆公(前659~前621),更向東方猛進。他曾乘晉國內(nèi)亂操縱晉的內(nèi)政,并取晉河西之地;其后他又滅掉黃河西岸的梁(今陜西韓城縣)、芮(今陜西大荔朝邑鎮(zhèn)南)等國,成了晉國的近鄰。晉文公即位后,秦晉邦交敦睦,在國際上總是合作的。前630年,也就是城濮之戰(zhàn)后的兩年,晉、秦并力伐鄭,穆公因受鄭人游說,單獨與鄭媾和,晉也因而班師,從此兩國發(fā)生了裂痕。但文公在位期間,秦國始終不敢積極推行他的東進政策。
前628年,晉文公死,子襄公立。次年,穆公想乘機潛師滅鄭,但從秦到鄭,中途要經(jīng)過好幾國,潛師是不可能的,果然師次中途,就為鄭晉所知。秦因密謀泄露,急忙退師,被晉人截擊于殽(今河南洛寧縣),大敗而回。前624年,秦伐晉獲勝,得復前仇;但穆公的東進之路,終被晉所全力阻擋。穆公乃改變方針,盡力西向發(fā)展,并吞秦國西面的那些落后民族,結果滅國十二,辟地千里,成為西戎中的霸主。到他死時(前621),秦人已占有渭水流域的大部。自殽之戰(zhàn)后七十年間,秦晉所發(fā)生的戰(zhàn)爭,據(jù)史冊所記,共有十余次,但晉國終不可動搖。等到秦人再展其東進的雄圖,已是二百數(shù)十年以后的事了。
再談楚國。楚自成王時與齊國訂召陵之盟,不能得志于北方,乃東向發(fā)展,滅弦(今湖北浠水縣西北)及黃(今河南潢川縣)。其后城濮之戰(zhàn),楚人的北上計劃雖再度受挫,但他們在南方的開拓工作,卻絲毫未受阻礙。成王子穆王(前625~前614),又滅江(今河南正陽縣東南)、六(今安徽六安市北)、蓼(今安徽霍邱縣西北)等國。這時晉人正忙于抵擋秦人的東進,因而穆王又興經(jīng)略中原的野心,于是鄭、陳等國,都受到楚的侵略。
穆王死,子莊王(前613~前591)立。他滅庸(今湖北竹山縣)、舒(今安徽舒城縣)等國,并對中原國家宋、鄭、陳及陸渾戎(今河南嵩縣)等大張撻伐。晉則自襄公于前621年死后,因內(nèi)憂間作,國勢轉衰。前597年,楚伐鄭,鄭人奮戰(zhàn)三月而降;晉軍渡黃河救鄭,被楚人擊敗于邲(今河南鄭州市)。這一戰(zhàn)奠立了莊王的霸業(yè)。
邲之戰(zhàn)后,楚人雖得志于一時,但未能動搖晉的根本,雙方仍不時發(fā)生戰(zhàn)爭。宋國因介乎兩大之間,在晉楚的角逐中,飽受池魚之殃,因而在國際壇坫上,又添了宋人倡和的一段插曲。前579年,宋大臣華元倡和平運動,由其拉攏晉楚訂盟,互不侵犯。但條約只維持三年,便被楚撕毀。前575年,晉楚又戰(zhàn)于鄢陵(今河南鄢陵縣),結果楚敗。鄢陵戰(zhàn)后,晉悼公(前572~前558)一度稱霸,但其時陳已親楚,不復從晉,晉楚勢力范圍的分界,大致在今河南省許昌市一帶。這時晉的攘楚政策雖然未變,但因國內(nèi)大夫權勢漸盛,忙于內(nèi)爭,不再注意對外的政策,這種形勢促成后來晉楚的再訂和約。
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召開列國“弭兵”大會,與會者十余國,會中楚以諸侯盟主自居,晉也由它。大會的決議,凡未附從晉或楚的國家,此后對晉楚應盡同樣的義務。這是楚代表令尹子木的提案,經(jīng)過修改而后通過的。訂盟的計有十國,除晉、楚外,尚有宋、魯、鄭、衛(wèi)、曹、許、陳、蔡八國,八國中前五國親晉,后三國親楚。楚以三國換取五國的親附,自然占了便宜。親晉的齊和親楚的秦,則作旁觀者,并未與會。弭兵之盟后,晉國內(nèi)部問題日趨嚴重,主權從公室移到幾個氏室,它們對內(nèi)爭的興趣遠過于國際上的爭霸,因此晉乃自爭霸戰(zhàn)中退卻。這自然給楚一個極好機會,十余年后便撕毀盟約。前534年,楚滅陳,三年后又滅蔡,后來楚雖又使它們復國,但晉對這兩件事始終不加聞問。論理楚在中原可以橫沖直撞了,但此后不久,它的東鄰,又崛起一個強敵,給予它莫大的牽制和打擊,那便是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