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歌
――駱賓王·《于易水送人》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唐人筆下的離別,是屬于只身行走在神州大地上的虬髯大漢的。楊柳岸曉風殘月?太蕭索、頹靡。執(zhí)錦帕淚眼相盼?太矯情、纖弱。如果感情積于心腑,翻江倒海的話,那就彈劍清嘯吧。
唐朝具備一種中國古時其它任何時代所沒有的豪邁。這種豪邁,是無法被關進文人的書齋中,沒于故紙?zhí)J荻里的。相反,它賦予了唐代文人一股凌然的堅硬。當世事滄桑,濁酒杯停時,文人們因此而得以艱難地直立。
對于駱賓王來說,他的離別來得就更為沉郁頓挫,慷慨悲壯了。
駱賓王早慧,七歲能詩。膾炙人口的《詠鵝》讓詩人名動鄰里,是名副其實的少年得志,但是駱賓王的成長卻遠沒有人們意料中那么一帆風順,反倒是坎坷多難,甚至幾次瀕臨殞命的絕境。
這首送別詩大約作于詩人棄官游廣陵的那段時期。至于所送何人,已經(jīng)不可考。――那個于易水分別的“朋友”,是否真的存在呢?還是只是像幽靈一樣藏在駱賓王的精神深處?過于苛刻的計較這些問題,只會偏離駱賓王的本意,因為慷慨而歌的駱賓王,留下的絕不僅僅是凝固在字符里的平仄,以及木訥呆板的事實。
這,還需要從詩歌說起。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闭f的是荊軻刺秦王的悲劇。戰(zhàn)國末年,秦國國力強盛,吞并六國只在朝夕之間。燕國太子丹認為天下兵禍皆由秦王出,若除之,則天下太平。于是招募壯士荊軻,意圖刺殺秦王?!稇?zhàn)國策·燕策三》記載:“……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這種激昂,是詩人跨越時空召喚而來的。如今橫空出世,重新回蕩在易水河畔,變成了駱賓王送別的前奏。詩歌開篇就拔得如此陡峭,實為不多。駱賓王若不是感情激憤無以復加,是不湖冒然使用這種很容易陷入空乏的奇崛筆法的。
那么,是該慶幸現(xiàn)實多舛,迫使詩人性情激蕩呢?還是感嘆命運如刀,招招剮心呢?
駱賓王生于南國水鄉(xiāng)。性格中本該浸染水鄉(xiāng)的氤氳和靜謐:輕搖水墨扇,移步青樓間。在暖風醉雨中,研磨自己的曠世才華??墒强计渥阚E,竟發(fā)現(xiàn)詩人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入蜀后,還曾隨軍平定蠻夷,軍隊檄文,皆出其手。后來進長安做官,又耿直進諫,獲罪入獄……他的身上,迸顯著一種勇往直前和不折不撓霍然相撞后產(chǎn)生的火花。在火花照亮的地方,詩人僅憑血性,就可氣吞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