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別離本是常情,可當基列夫即將離開一汽回到自己的祖國時,每個與他有過接觸和交往的人,內(nèi)心都久久不能平靜。
短短三年半,在全國人民的支持和蘇聯(lián)同志的援助下,經(jīng)過艱苦奮斗,一汽終于正式建成投產(chǎn)了。在這個初嘗勝利之果歡欣鼓舞的美好時刻,基列夫卻即將離開這片他所熱愛的土地,大家的內(nèi)心怎能不激動、不留戀呢!
回國前幾天,由江澤民同志陪同,基列夫用了幾天時間,到一汽動力系統(tǒng)所屬各單位一一告別。現(xiàn)已80歲高齡的潘家力高級工程師,還清楚記得1957年9月的一天,基列夫來到熱工實驗室與她握手告別時的情景?;蟹?qū)<倚那榧?,依依不舍,眼淚禁不住地流下來:“我也不知道今后能不能再來中國,我真是舍不得離開長春汽車廠啊……”
曾經(jīng)與基列夫并肩工作的一汽人也舍不得離開他。臨行前幾天,動力處的各個站房都要請他在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地方,與共同戰(zhàn)斗的朋友們留個影。他都毫不猶豫地一一答應(yīng)了。在熱電站、在配電間、在煤氣發(fā)生站、在氧氣站……都留下了一幀幀令人難忘、令人珍惜的回憶。
兩年前曾得到基列夫幫助過的人們——第一機電安裝公司四工區(qū)的工人師傅、技術(shù)員,簇擁著他來到一汽中央大道上,與他合影留念。正是在這里,他們共同接駁了電力系統(tǒng)的第一個電纜接頭,共同焊接了同一根熱力管道,填埋了同一段煤氣坑道。有一個小組的工人師傅還帶來了自己的家屬,請基列夫抱著孩子一起拍合家歡。在他們的心中,他不是外國人,而是家里人。
基列夫也像和家人在一起那樣,邀請安裝公司的工友們到長春市內(nèi)的勝利公園游園。在公園里與大家合影時,基列夫?qū)iT請兩個年輕的技術(shù)員和他單獨照上一張。他解釋說,自己很喜歡這兩個來自上海的小伙子,盡管他們從學(xué)校畢業(yè)不久,但都虛心好學(xué),技術(shù)上進步很快。應(yīng)該說,在平時工作中,基列夫?qū)λ麄兊囊笫呛車栏竦?,甚至有些嚴厲。但是相處三年下來,他們卻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基列夫和藹可親的一面,從他身上不但學(xué)到了技術(shù),也學(xué)到了工作態(tài)度和認真負責的精神。
1957年9月底的一天,基列夫依依不舍地離開長春,離開了他工作和生活三年多的孟家屯。離廠時,一汽贈送給他一件“翠葉白菜”玉雕及一幅“一汽廠全景”刺繡。他特別喜歡這幅刺繡,回國后一直掛在住所的客廳里,這讓他時刻感到了一汽的陪伴。
動力處及與他共事過的朋友們也都分別送了紀念品。令人感動的是江澤民同志除了以個人名義送了一件禮物外,特地送他一張兩個兒子合影的兩寸小照片,當時大兒子江綿恒5歲,小兒子江綿康2歲,照片背面用俄文寫著“送給基列夫同志留作紀念。江澤民,1957年9月于長春”。這張小照片后來成了基列夫一生珍藏的“信物”。1989年當他再訪中國時,還隨身帶來了這張已微微泛黃的照片。
告別的時刻到了。到火車站送行的有四五十人,許多是動力系統(tǒng)的干部、技術(shù)人員及工人師傅,其中不少是自發(fā)趕來的。當他最后一次與大家合影,最后一次握手擁抱時,這位剛硬倔強的專家禁不住流下了激動的眼淚。列車開動了。月臺上,送行的人們不停地向他揮手,基列夫在火車車廂門前不停地向外招手,在淚水里凝望漸漸遠去的朋友們:“再見!”
誰想到,這輕輕的一聲再見,竟能揮別出幾十年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