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嗜好吃蛇

中國城市的1000個細節(jié) 作者:石映照


 ?。保罚?/strong>

廣州人嗜好吃蛇,這是因為廣東濕氣重,而蛇肉可祛風濕,因此吃蛇流行。

捉蛇一般是往廣西十萬大山,因為蛇有毒,有毒就有性命之虞,因此,就多了個民間規(guī)矩,要到當?shù)氐纳咄鯊R求夢,內中的一人一定會得著蛇王投夢,內容為允許他們總共捕蛇多少條。據(jù)民間傳聞,不依蛇王所示,多捕一條,就會死去一人,所以,誰也不敢多抓,也不用多抓,捕蛇的都是生死一伙,結果是將所捕之蛇集中平分。

所以,吃蛇本就跟迷信是連在一起的。

 ?。保罚?/strong>

蛇肉之吃法很細致,取蛇一只(越毒越好,最好是眼鏡蛇),剝皮切絲,同時配料有雞絲、火腿絲、竹筍木耳冬菇絲,再有一點里脊肉絲,一鍋燴出,就是著名的燴蛇羹。蛇肉配以果子貍,是有名的“龍虎斗”。加烏鴉則為“龍虎三英會”。最常見的蛇肉是“三蛇大會”,一條眼鏡蛇、一條攀樹頭,再加一條金腳帶,如果在其中再加一條“貫中蛇”,即是有名的“全蛇大會”了。蛇之做法很多,炒、汶、炸、煲、釀、燉,做法可達上百種。

 ?。保罚?/strong>

一般來說,蛇宴是非常著名的大餐,更具表演性的還有飲蛇膽酒,從籠子里扯出蛇來,左手捏住蛇頭,右腳踩住蛇尾,用手在其腹部慢慢探出蛇膽之所在,次以鋒利小刀劃開一道口子,擠出蛇膽,碧綠而溫熱,然后是趁熱再將其剖開,滴入米酒瓶中,攪拌均勻,就可以分給在座的食客了。

 ?。保罚?/strong>

傳說廣州人還愛吃老鼠,而且是活老鼠,菜名是“三響”。做法是將畜養(yǎng)的剛出生的小老鼠活生生的上盤,“吱”地一聲夾起,蘸以佐料,“吱”的一聲一口吞下,據(jù)說到了喉嚨里還要“吱”的一聲哪。

 ?。保罚?/strong>

更可怕的是吃猴腦,把猴子的下盤固定好了,只露出個頭,一下子敲了天靈蓋,就著冒著熱氣的腦花兒猛喝……

這就不僅是吃,還是看,是“行為藝術”,也不僅是人看,還有猴子看,猴子都知道誰快遭殃了,就群起將其推出籠外……

也就是從這時起,我甚至一見著籠子都來氣,時時都有一種沖動,要把所遇見的裝在籠子的鳥全都給放了,更別說什么被關起來的猴子……

 ?。保福?/strong>

粵菜細分三派,曰廣州、曰潮州、曰東江。廣州菜的作派告訴我們,此地并非久不開化之南蠻僻地,雖多取蛇、貍、鼠、蟲為料,另取一格,但其菜式多取西歐烹飪之法。潮州之菜以魚介類為特色,多重湯類魚蝦真味,不施味精,但每一菜品都有相配的多味醬料,小碟小盅另盛,任客自取搭配。東江菜也即客家菜,因其保守而最具鄉(xiāng)土風味,用油重厚,口味濃醇。

 ?。保福?/strong>

客家人,也就是客居他鄉(xiāng)之人,據(jù)他們自稱,他們是東晉以后陸續(xù)遷到南方的北中國漢族人,時至今日仍然頑強地保留了許多祖先純正的習俗風范,比如語言、禮儀、傳統(tǒng),他們遍居于中國的16個省,其中最密集的居住地在廣東的山地丘陵地帶。因為一直是“客”,所以他們大都性情溫和,品行樸實而勤勞,有著堅如磐石的意志與靈柔的性格,他們十分注重文化傳家,務實敬祖,內聚而抱團,以世界為家,這種品性與百越古民性格一結合,就產(chǎn)生了遠比內地更為寬廣而向外的生長力量。

  182

廣東的早餐叫早茶,是一種風習,我有一次被一個老板帶到中國大酒店見識高檔早茶的品類,擺出來的有80多種可供挑選,據(jù)說他們還可根據(jù)客人需要再做出一百多種。

 ?。保福?/strong>

隨便列幾種吧,省得看了半天沒有勾起大家的食欲:水晶蝦餃皇、潮州粉果、鵪鶉蛋燒賣、蜜汁叉燒包、生煎菜肉包、蓮茸包、糖不甩、椰香糯米粒、迷你水晶包、千層糕、臘腸卷、綠茶糯米糍、雞絲粉卷、迷你蛋塔仔、甘露酥、香麻豆沙酥、香麻煎堆仔、越式榴蓮酥、南瓜酥、叉燒餐包、香煎芋絲糕、脆皮炸青卷、香煎腐皮卷、椰汁煎年糕、香煎馬蹄糕、鮑魚海蝦粥、菜干豬骨粥、雪耳椰汁糕、椰汁西米露、生磨核桃露、杏仁凍豆腐、香蓮紅豆沙、咖啡凍、韭黃鮮蝦腸粉、雞絲冬菇腸粉……

  184

廣州近海,海洋能給一個地方的民性或文化提供出什么營養(yǎng)?我專門到廣東海邊去了一趟,我的感覺是,人要長時間生活在海邊,就時時都會涌起一種想出去闖蕩的沖動,而這沖動又極容易轉化為一種本能,冒險于是就成了習慣。梁啟超是這樣說的:“海也者,能發(fā)人進取之雄心……試一觀海,忽覺趨然萬類之表,而行思想,皆得無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國利也,然求利之始,卻不可不先置利害以度外,以性命財產(chǎn)為孤注,冒萬險一擲之。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氣,日以高尚,此古來瀕海之民,所以比于陸者活氣較勝,進取較銳?!?/p>

 ?。保福?/strong>

謝選駿又把這段話發(fā)揮了一下,就說得更明白了:“海上生活常能刺激獨立不羈和追求自由的精神,航海通商和跨殖民的生活,也較易養(yǎng)成學術上的懷疑態(tài)度和批評精神,航海民族四處奔波,廣采博納的心靈,從自己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框架出發(fā),步入一個較小偏見、敏于比較、重新選擇的精神境界,是十分自然的,所以他們的知識也更易于系統(tǒng)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