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一個生物鐘一個節(jié)律。人體的生理心理變化跟外界的環(huán)境、日出日落、白天黑夜有關系。每當旭日初升的時候,交感神經(jīng)一興奮,心跳加快,血壓也上升,心肌耗氧量就增多。因為我們白天要干活、要工作,所以只要太陽起來,心肌耗氧就多了;太陽下山,慢慢就減少了。另外,像周末和星期一這幾天心肌耗氧也多,因為生活不規(guī)律了,暴飲暴食、活動多、熬夜,星期一又要上班了。
另外,天氣寒冷,氣溫下降,使人體交感神經(jīng)興奮,小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并使血中纖維蛋白原增加,纖溶活性下降,血液處于高凝低溶狀態(tài),同時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黏度增加,易于形成動脈血栓。在清晨,由于生物鐘效應,隨著太陽升起,大腦思維開始活躍,交感神經(jīng)張力增高,血中腎上腺素、兒茶酚胺,及皮質(zhì)激素濃度升高,體內(nèi)生理代謝增強,綜合一系列變化,使心腦局部血管狹窄及缺血加重,并促使不穩(wěn)定的粥樣硬化斑塊損傷或破裂,造成動脈血栓形成,使血管堵塞。
一天當中,血壓一般在上午10點、11點左右到了高峰;到12點吃飯、休息,一會兒血壓就下來;到晚上6~8點回家事多,又是一個小高峰;到夜里10點、12點以后、2點處在最低。人的整體功能最佳狀態(tài)都是下午,在三四點、四五點時最活躍,所以國外很多重要會議都在下午開。
此外,我們一夜沒有喝水了,但是夜間呼吸、出汗和泌尿也在丟失水分,一夜8小時大約失水600~700毫升,因此血液黏度在夜里越來越高,在天亮的時候達到了最高的程度。
老年人因生理功能下降,代償能力減退,加上原有病變,使冷天及清晨的不利影響如雪上加霜,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
近來北京安貞醫(yī)院在一組連續(xù)2年共580例急性心肌梗死,其中男性428例,女性152例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冬季(11月~次年2月)發(fā)病226例,占全年39%。其中在60歲以上的老年組中,春、夏、秋三季8個月的月平均發(fā)病為23例,而冬季4個月的月平均發(fā)病為33例,冬季比其他三季的月平均發(fā)病人數(shù)增高43%。研究還發(fā)現(xiàn),急性心梗發(fā)病還與時辰有關,尤其在60歲以上老年組中更明顯,早上5~6點,發(fā)病率最低;7~8點是5~6點的2倍;8~9點是5~6點的3.1倍,與美國學者報告的約40%的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在上午這個“魔鬼時段”基本一致。
人體的生物節(jié)律在每天、每周、每年的一定時段都有一定的周期性波動,與健康有很大關系,這是一種天人相應現(xiàn)象。
有了癥狀不硬扛
許多人總認為自己身體好,不少人早上起來,有時覺得很難受,卻沒把它當回事。這樣的例子在臨床很多。不少病人在疾病暴發(fā)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心臟病。比如有一個病人,早上起來感覺有點難受,他以為挺一挺就過去了,就開車上路了。開了將近半個多小時,感覺更難受了,胸悶,渾身出冷汗,沒勁。他把車停在旁邊,躺在后座休息將近一刻鐘,覺得身體還是不舒服,憋得慌,就勉強把車開回家。到家以后發(fā)現(xiàn)還是不行,胸口疼,疼得不行,這才想起上醫(yī)院。結(jié)果開車到醫(yī)院,就心臟驟停了,立刻進行搶救。事后他才知道,自己得的是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十分嚴重?,F(xiàn)在他一談到這個病,還感到有些后怕。他說以前就是感覺胸悶,胸疼,平時也沒怎么注意,覺得只是一點小毛病,而自己身體素質(zhì)挺好,沒想到會這么嚴重。
其實像他這種情況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有人只是偶然覺得活動后或飽餐后胸部沉悶不適,出氣有點費勁,但幾分鐘就過去了。有人覺得身體壯,難受、胸悶不算回事,有點小毛病一扛就過去了,卻不知不覺釀成了大禍。
而且早上似乎給人一種錯覺,覺得渾身有一點不對勁,可能是因為睡得不好,或者是起床太猛,往往就忽略這種不適的感覺。
清晨的不適感一定要重視。晚上睡了一宿,清晨毛細血管處于比較閉塞的裝體,一活動就會有很多不適應,感到腰疼、腿疼,這時慢慢活動開了就好了。中年人尤其是男性要注意早上這段時間有沒有胸悶胸痛、感覺難受,是不是一休息就見好。如果有這種情況,不論休息后是否好轉(zhuǎn),最好都要上醫(yī)院檢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