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說:“食色性也?!边@個性完全講人,專從血氣身體上看性,更沒有多少玄妙的地方。赤裸裸的,一點不帶色彩。他的結論是:“性無善無不善也?!庇筛孀涌磥恚酝耆珜儆谥行?,這是一說。
同時公都子所問還有兩說。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被蛟唬骸坝行陨?,有性不善?!钡谝徽f同告子之說,可以會通。因為性無善無不善,所以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再切實一點講,因為性有善有不善,所以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第二說,有性善有性不善,與性有善有不善不同。前者為人的差異,后者為同在一人身中,部分的差異。所以說“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只要有人領著群眾往善方面走,全社會都跟著往善走。又說“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瞽瞍的性惡不礙于舜的性善。這三說都可以謂之離孔子原意最近。拿去解釋性相近習相遠的話,都可以說得通。
孔子所說的話極概括,極含渾。后來偏到兩極端,是孟子與荀子。孟子極力主張性善。公都子說他“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歟”。孟子所主的性善,乃是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边@句話如何解釋呢?《公孫丑上》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边@幾種心都是隨著有生以后來的?!陡孀由稀酚终f:“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禮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边@類話講得很多。他說仁義禮智,或說性是隨著有生就來的。人的善性,本來就有好像口之于美味,目之于美色一樣,堯舜與吾同耳。
人性本善,然則惡是如何來的呢?孟子說是習慣,是人為,不是原來面目。凡儒家總有解釋孔子的話,“心之所同然”,“圣人與我同類”。這是善,是性相近;為什么有惡,是習相遠?!陡孀由稀酚终f:“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這是用樹林譬喻到人。樹林所以濯濯,因為斬伐過甚;人所以惡,因為失其本性。所以說“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人性,本是善的;失去本性,為習染所誤,才會作惡。好像水本是清的,流入許多泥沙,這才逐漸轉濁。水把泥沙淘凈,便清了;人把壞習慣去掉,便好了。自己修養(yǎng)的功夫以此為極點,教育旁人的方法,亦以此為極點。
孟子本身對于性字,沒有簡單的定義。從全部看來,絕對主張性善。性善的本原只在人身上,有仁義禮智四端,而且四端亦就是四本?!豆珜O丑上》講:“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闭f明人皆有惻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