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進入21世紀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第二版) 作者:(美)約翰·貝爾頓


從1992年開始,主流好萊塢電影一直在對自身進行調(diào)整,以應對各種各樣的新情況。在各種新的因素中,由個人電腦、互聯(lián)網(wǎng)和新的娛樂節(jié)目市場所帶來的文化關(guān)注和實踐上的轉(zhuǎn)變最為顯著。為了爭取顧客,好萊塢不得不和新的休閑娛樂活動展開競爭。這些新的休閑活動吸引了12-24歲的好萊塢傳統(tǒng)目標觀眾群體。在一定程度上,電影業(yè)中新的公司結(jié)構(gòu)也自然而然加劇了這種競爭。如今的電影業(yè)已將音樂圖書出版以及有線電視、衛(wèi)星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付費服務和包含電影、音樂和電子游戲在內(nèi)的娛樂軟件結(jié)合在了一起。

信息時代的好萊塢:游戲邏輯

同電子游戲、音樂CD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這些新的數(shù)字媒體的競爭致使好萊塢敘事電影的本質(zhì)發(fā)生了某些變化。電影和電子游戲之間的區(qū)別變得越來越模糊。起初,好萊塢大片產(chǎn)生出一個“后續(xù)市場”(一個對電影本身產(chǎn)生的消費品隨后開發(fā)的輔助市場),其中包括以原電影中的角色和場景為基礎(chǔ)的電子游戲。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許多最流行的電子游戲都是以電影為基礎(chǔ)開發(fā)的,例如影片《機器戰(zhàn)警》、《終結(jié)者 Ⅱ》、《星球大戰(zhàn)》、《侏羅紀公園》、《美女與野獸》、《阿拉丁》。但從影片《古墓麗影》(Lara Croft,2001,2003)開始,電子游戲卻成了一系列影片的素材來源。與此同時,好萊塢大片構(gòu)建敘事情節(jié)的方式越來越像電子游戲,例如《極限特工》(XXX,2002)就是以一系列“考驗”開始的,它們由敘事上互不相關(guān)的《諜中諜》式的行動所組成——參與者/主人公克桑德(文·迪塞爾扮演)必須過關(guān)才能去干“真正的活兒”。盡管他的角色不斷被判行動失敗,但克桑德執(zhí)意繼續(xù)玩下去,直至獲勝。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樣,《諜中諜》(Mission:Impossible,1996,2000)系列影片提供了一個游戲敘事的典范。

……

獨立電影

好萊塢同樣努力應對所謂獨立電影的興起帶來的挑戰(zhàn)。獨立電影興起于1985年的圣丹斯電影節(jié)(Sundance Film Festival)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電影節(jié),例如斯蘭丹斯電影節(jié)(Slamdance Film Festival,創(chuàng)辦于1995年,展演那些未能進入圣丹斯電影節(jié)的影片)。圣丹斯電影節(jié)由羅伯特·雷德福創(chuàng)辦,將其作為支持獨立電影的論壇。對“獨立”這個概念的準確定義存在一定的爭議,因為事實上所有的影片都要受到電影市場中經(jīng)濟、社會和政治力量的約束。但是總的來說,這一概念是指那些在傳統(tǒng)好萊塢制片廠體系之外制作的影片(例如獨立融資),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在沒有任何外界控制下制作完成的。“獨立電影”的說法一般是相對于制片廠的電影預算而言(例如,凱文·史密斯的《無事生非》[Clerks,1994],據(jù)說只用了2.7575萬美元,而當時一部好萊塢故事片的平均底片成本為3000萬美元左右),或者和一部影片出人意料的內(nèi)容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約翰·塞爾斯[John Sayles]的影片《異星兄弟》[Brother from Another Planet,1984]和《蓮娜》[Lianna,1983],就是有關(guān)處于邊緣的人們的,例如非裔美國人和女同性戀)。

1987年,蒂姆·亨特的影片《大河邊緣》在圣丹斯電影節(jié)上首映。這部關(guān)于美國小鎮(zhèn)上心懷不滿的年輕人的影片堪稱是一部后現(xiàn)代主義的代表作,影片放映后得到了評論界廣泛的贊譽。1989年,史蒂文·索德伯格的影片《性,謊言和錄像帶》在圣丹斯電影節(jié)上引起了轟動,和該片同時放映的影片還有《真愛》(True Love)和《希德姐妹幫》(Heathers)。米拉麥克斯公司負責發(fā)行這部影片,并賺得了2470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在那時,這一成績對于獨立電影來說,可謂是前所未有的。源自圣丹斯電影節(jié)一系列類似的成功接踵而來。雷吉納·哈德林(Reginald Hudlin)的《家庭派對》(House Party,1990)通過新線公司發(fā)行賺得了26400萬美元。查爾斯·伯內(nèi)特的《帶怒入眠》,戴什的《塵土之女》,海因斯的《毒藥》,利文斯頓的紀錄片《巴黎在燃燒》(Paris is Burning,1991),昆汀·塔倫蒂諾的《落水狗》,阿拉齊的《生活的終結(jié)》,艾里森·安德斯(Alison Anders)的《公路休息站》(Gas Food Lodging,1992),維克多·努內(nèi)斯(Victor Nunez)的《魯比的天堂歲月》(Ruby in Paradise,1993),羅伯特·羅德里格茲(Robert Rodriguez)的《殺手悲歌》(El Mariachi,1993),哈里斯的《IRT少女》,史蒂夫·詹姆斯(Steve James)的紀錄片《籃球夢》(Hoop Dreams,1994),大衛(wèi)·O.拉塞爾(David O.Russell)的《打猴子》(Spanking the Monkey,1994),史密斯的《無事生非》,愛德華·波恩(Edward Burn)的《麥克馬倫兄弟》(BrothersMcMullan,1995),泰利·茨威戈夫(Terry Zwigoff)的紀錄片《漫畫大師羅伯特·克魯伯》(Crumb,1995),瑪麗·哈倫(Mary Harron)的《我槍殺了安迪·沃霍》(I Shot Andy Warhol,1996),托德·索倫茲(Todd Solondz)的《歡迎光臨娃娃屋》(Welcome to the Dollhouse,1996),尼爾·萊布特(Neil LaBute)的《與男人同行》(In the Company of Men,1997),克里斯·艾爾(Chris Ehre)的《煙火訊號》,詹尼菲爾·古德曼(Jenniphyr Goodman)的《追女至尊》(The Tao of Steve,2000),肯·洛納根(Ken Lonergan)的《你辦事我放心》(You Can Count on Me,2000),凱琳·庫莎瑪(Karyn Kusama)的《女生出拳》(Girlfight,2000),托德·菲爾德(Todd Field)的《不倫之戀》(In the Bedroom,2001),莎麗·斯賓厄·伯曼(Shari Springer Berman)和羅伯特·帕希尼(Robert Pulcini)的《美國榮耀》(American Splendor,2002)——這些電影全部都是在圣丹斯電影節(jié)上首映的。

到1990年代中期,獨立電影成了熱門,呈現(xiàn)了一些最有創(chuàng)意和令人興奮的娛樂電影,例如《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1993)、《烏鴉》(The Crow,1994)、《死囚上路》(Dead man Walking,1995)、《遠離賭城》(Leaving Las Vegas,1995)、《塞琳娜》(The Selena,1997)。但是,真正意義上將獨立電影市場變成一個進行豪賭的商業(yè)競爭領(lǐng)域的卻是昆汀·塔倫蒂諾的影片《低俗小說》——是第一部賺得超過10億美元的獨立電影,并獲得了七項奧斯卡獎提名(雖然只贏得了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獎)。

《性,謊言和錄像帶》讓好萊塢開始關(guān)注獨立電影,派遣采購經(jīng)理到各大獨立電影節(jié),購買哪怕是看上去最缺乏商業(yè)性的影片的發(fā)行權(quán)。大部分獨立電影沒有辜負好萊塢的熱望,變得越來越像經(jīng)典好萊塢電影。獨立電影開始啟用像約翰·特拉沃爾塔、朱莉亞·羅伯茨、布魯斯·威利斯、喬治·克魯尼、達斯汀·霍夫曼以及羅伯特·德尼羅這樣的好萊塢大明星出演主角(和配角)。獨立電影的劇本越來越像它們的好萊塢表親。從事獨立電影創(chuàng)作的電影人不再像他們的先驅(qū)約翰·卡薩維茨(John Cassavetes,《影子》[Shadows,1959]、《面孔》[Faces,1968])那樣,專門拍攝那種邊緣的、試驗性的、常常是敘事很少的影片,而是轉(zhuǎn)向經(jīng)典好萊塢故事片,拍攝像《殺手悲歌》這樣的動作電影。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只用了7000美元來拍攝該片。羅德里格茲的這部低成本影片一直渴望在合適的時候進行重拍,所以幾年之后,他投入300萬美元的資金,啟用兩位巨星(安東尼奧·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和薩爾瑪·海耶克[Salma Hayek]),將影片《殺手悲歌》翻拍成了《殺人三部曲》(Desperado,1995)。2003年,羅德里格茲仍然以《殺手悲歌》中的人物為主角,聘用原來的演員(班德拉斯和海耶克),耗資3000萬美元拍攝了《殺人三部曲》的續(xù)集《墨西哥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Mexico)。

從事獨立電影的電影人長期在另一種成功的好萊塢類型片——恐怖片的邊緣進行創(chuàng)作。在凱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的影片《血尸夜》(Near Dark,1987)和羅德里格茲的《殺出個黎明》(From Dusk till Dawn,1996)中,以及獲得難以置信的成功的影片《女巫布萊爾》([The Blair Witoh Project],該片制作費用為3.5萬美元,花費1500萬美元進行市場運作,自2003以來,僅影片出租就賺得了14050萬美元)中,喬治·羅梅羅(George Romero)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68],同樣還有影片的續(xù)集)全都從墳墓中跑了出來。

到了1990年代早期,獨立電影的主要發(fā)行商之一米拉麥克斯公司成為迪斯尼公司的子公司,獨立電影市場中另外兩家大公司——新線/好線和城堡石公司,被泰德·特納的“越級電臺”并購,隨后該公司又被并入時代華納旗下。

在《低俗小說》之后,越來越多的獨立電影獲得頒獎提名甚至贏得了年終獎項?!哆h離賭城》分別榮獲1995年紐約電影評論家獎和洛杉磯電影評論家獎,主演尼古拉斯·凱奇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1996年被稱為“獨立電影年”,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的影片《英國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科恩兄弟的《冰血暴》,還有影片《鋼琴師》(Shine)、《秘密和謊言》(Secrets and Lies)、《破浪》(Breaking the Waves)、《彈簧刀》(Sling Blade)在各種各樣的頒獎典禮上贏取了最高獎項。尤其是米拉麥克斯公司,因其花費巨資進行聲勢浩大的奧斯卡金像獎宣傳,連續(xù)11年使自己發(fā)行的一部或多部影片獲得最佳影片提名,從而變得聲名狼藉。

1997年,當米拉麥克斯公司耗資1000萬美元拍攝影片《心靈捕手》時,很明顯,獨立電影和好萊塢電影之間的區(qū)別已經(jīng)開始變得模糊不清。該片由羅賓·威廉姆斯、馬特·達蒙以及本·阿弗萊克主演,出租贏利超過13800萬美元。在1990年代后期,米拉麥克斯公司和新線公司都開始?高預算的大制作影片納入各自的制片項目安排。除了長久以來經(jīng)營的《猛鬼街》(Nightmare on Elm Street)系列影片,新線公司還發(fā)行了利潤頗豐的《王牌大賤諜》系列,并獲得了《指環(huán)王》的特許經(jīng)營權(quán)(《指環(huán)王》三部曲中的前兩部分別為公司帶來31400萬美元和34000萬美元的收益)。《芝加哥》是至今為止米拉麥克斯最為賣座的影片,該片于2003年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以及另外5項奧斯卡獎),為公司帶來17100萬美元的收益。新線公司和米拉麥克斯公司如今都在從事大生意:每部《指環(huán)王》系列影片制作費用均超過9300萬美元(更不用提對影片進行市場運作的費用了);《芝加哥》的制作費用相對較低,底片成本為4500萬美元。

如果說像《低俗小說》和《心靈獵手》這樣的影片耗資1000萬美元來制作的話,那么我們還能稱其為“獨立電影”嗎?很明顯,隨著影片制作費用和市場運作費用的增加,他們越來越難以保持相對的獨立性。獨立制片人詹姆士·舒馬斯(James Schamus)曾指出:“今天的經(jīng)濟需要讓人聽著這是一部‘獨立影片’,即便它完全是在制片廠經(jīng)濟條件下制作的?!?1世紀的獨立電影和20世紀的獨立電影已經(jīng)不可同日而語了。

……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