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萬事萬物保持不確定是我們維持內心平靜與豁達的關鍵。對管理者來說,怎樣可以把事情化小是重要的,是否公平在這個時候不那么重要。企業(yè)不是為了公平而招聘你,是因為需要你招聘你,這個時候反倒會體現(xiàn)出你的價值。
領導多疑,我咋辦?
我是從事工程監(jiān)理工作的,我的小組領導經常神經質,常懷疑我和工程施工單位人員有經濟關系和工作之外的來往。當別人條件優(yōu)越的時候就想辦法讓你難受,就是這樣使得我平時保持沉默寡言,工作中有些事情就不想讓別人知道得太多,可是領導每次見我從工地檢查回來就考試似的不停地刨根問底,好煩,對我就是不相信。
誰知道這種考試般的刨根問底會不會是一種關心!在某種意義上,領導的神經質是你的敏感,為什么你會在這樣的問題上敏感呢,假定你沒有真的做過什么,那又為什么這么沖動呢?心理學把人幼年、少年時某些對親人產生的或被親人激發(fā)的性欲壓抑起來,在青春期后真的性沖動會引發(fā)早年的回想,由于這個時候道德已經開始行使自我批判作用,那么被浮現(xiàn)、活化的童年記憶會變成一種創(chuàng)傷,以形成古怪的焦慮。如果用類同來思考,你的敏感會不會是因為領導的行為活化了你某種壓抑的東西,而形成敏感呢?
當然,這樣的提醒是存在一種有害性的,因為會給你建構出一些類似的記憶,像自動求證般地以為真的是自己怎么了。除非這樣的工作能夠成功地化解你與領導間的問題,改變你內在的感覺,你從中獲益,那么你就可以不妨這樣去做。如果新仇未解舊恨又增,會得不償失。
不過我比較傾向于一個事件的發(fā)生可能是因為其他的事件在發(fā)生。你不愛匯報與領導愛問形成一種匹配性,解決的途徑也許可以是你不再那么緘默,他也不那么饒舌。你對領導信任,相信這樣是在關心你,而不是監(jiān)督你,那么,領導似乎也真是這樣地信任你。中國有句至理名言:“你內心有,眼里就有?!毖劬κ强梢詿o中生有的。想想《 疑鄰竊斧 》這個寓言,不正是如此嗎!
中國有句至理名言:“你內心有,眼里就有?!毖劬κ强梢詿o中生有的。
在職場中內向的人怎么能更快適應?
我的性格比較內向,到了一個新單位不能很快地適應。同事覺得我不會主動跟人溝通,在很多時候,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應該說話,有時候我說了一些話時,別人又覺得不能接受。這讓我自己很難過,怎么改變才能增強適應能力呢?
還有一個問題,我看過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在大學時心理輔導課老師也講過一些,說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抑郁質類型據(jù)說是不好的,這樣的人天生就是有缺陷的。那如果我恰好是這種氣質類型,怎樣才能正常地生活并與別人正常地交往呢?心理學上說,氣質是不能改變的,而性格是可以改變的,我想咨詢一下,怎么才能在不改變氣質的情況下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謝謝老師。
不是所有的人都適應心理學的,從不知道心理學知識的人不會得心理學的病。心理學是一種解釋系統(tǒng),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有效的。性格的分類只是幫助科學家在研究人類行為、氣質、心理特征、情緒規(guī)則方面便于交流,不是讓每個人去自動對位。人的心智有一種無意識求證的功能,當我們學到一個東西的時候,就會在內心去探求,結果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跟那個東西有相似之處。如果你認定自己是內向的,那么,你內向的行為會被你內心知覺放大,開朗活潑的時候就自然減少,結果你越來越像你判斷的那樣。很多時候是概念在前,而非事實在前。你覺得自己內向,在新同事面前就更多關注對方不好的回應,對同事的贊許、認可、喜歡視而不見。我猜那些不好的感覺都是你自己產生并投射到同事身上,你看到的是你自己的內心。正如在黑暗中我們手里舉著的燈,看到的與我們照射的方位有關,那些未被照亮的部分也許才是我們的本質,但我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