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豐臣秀吉,小日本吞并大中國的一次嘗試(2)

激蕩中國海:最后的海洋與遲到的覺醒 作者:王佩云


他們隨即動員舉國上下大治兵甲,大造戰(zhàn)艦,大阪、京都全投入緊張備戰(zhàn)。豐臣秀吉還向即將領兵出征的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面授機宜,若直接進入中國北京,以朝鮮人為向導;若先進入閩、浙沿??たh,則以熟悉那一帶的日本人或當?shù)厝藶橄驅А2⑶覐娬{(diào)軍事機密,不能外泄,特別要嚴防琉球國和朝鮮國人去北京通風報信。事實上,琉球和朝鮮早有人將其所言所行飛報北京,提醒明朝政府及早防范。然而,趕上萬歷皇帝正與群臣較勁兒,立長立次吵翻了天,誰也沒把來自琉球和朝鮮傳遞過來的消息當回事。及至加藤正清和小西行長率20萬大軍,高呼"借道戰(zhàn)明",登陸釜山,攻陷漢城,占領平壤,馬上就要跨過鴨綠江殺到眼面前了,這才驚出一身冷汗來。

1592年,大明政府決定出兵援朝,把倭人擋住在家門口。但萬歷爺自毀了令倭寇聞風喪膽的戚家軍,遼東總兵李如松又遠在寧夏平息叛亂,調(diào)動兵馬已是捉襟見肘。兵部先派出1000兵馬,剛過鴨綠江,就被日軍嘁哩喀喳殺個片甲不留,連帶隊的游擊將軍也未能幸免。接著出動3000人,又中了加藤正清的"誘敵深入"之計,在平壤附近險些被"一鍋端"。此后不得已調(diào)回李如松去朝鮮救急,憑借其豐富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與加藤正清和小西行長巧為周旋,雙方有勝有負,戰(zhàn)爭由此進入拉鋸狀態(tài)。

兵部尚書石星眼看付出慘重犧牲仍無必勝把握,心里有些發(fā)毛,提出停戰(zhàn)議和的主張。李如松部疲于奔命,且傷亡慘重,也想停下來喘口氣。而此時的日本同樣被這場戰(zhàn)爭拖累得很苦,糧草和兵源難以為繼,引發(fā)國內(nèi)騷動不安,連九州大島主家族內(nèi)部都有人帶頭暴動。豐臣秀吉被迫同意和談,雙方算是不謀而合。明朝政府提出,日本必須上表謝罪,以維護"天朝上國"的尊嚴。同時要求日軍無條件撤出朝鮮,保持朝鮮的領土完整,并送還被俘的兩個朝鮮王子。豐臣秀吉也從實戰(zhàn)中看出,中國委實太大,急切里很難一口將其吞進肚里,需調(diào)整侵略方針,細嚼慢咽,一步一步來。他提出明皇室要以一女嫁與日本國王為妻,重新恢復"厚往薄來"的勘合貿(mào)易,進而提出割讓朝鮮三分之二的土地給日本,并要朝鮮以一大臣為人質確保今后永不"背叛日本",目的仍在將朝鮮當成日后攻占中國的踏腳板。

這樣一場比戰(zhàn)場刀槍相見更為微妙復雜的談判,遇上兩個不堪的談判代表從中攪局。石星物色了浙江嘉興一個名叫沈惟敬的生意人,說一口流利日語,嘴皮子功夫了得,卻是市井無賴一個,心里想的只是在談判中為自己撈上一把。豐臣秀吉指定的談判代表小西行長,出身商人家庭,也精于商業(yè)騙術。他在戰(zhàn)場上沒撈到多少好處,同樣想著在談判中多有一些個人的進賬。這二位"志趣"相投,一拍即合,利用交戰(zhàn)雙方言語不通,各自欺騙自己的主子,讓雙方都相信可以在談判桌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條件,以此邀功請賞。他們要假戲真做,還迫使朝鮮派出代表幫著進行表演,不想中途出了岔子,原本設置好的騙局穿了幫,談判因此徹底破裂。

1596年,豐臣秀吉陸續(xù)增兵14萬、戰(zhàn)艦數(shù)百艘,再次遣兵入侵朝鮮,盤踞釜山,逼近漢城。萬歷皇帝也再次發(fā)兵,同朝鮮聯(lián)手與之對抗。起初,中朝聯(lián)軍接連失利,邊打邊退。還是新任兵部尚書邢?另出奇兵,與日軍鏖戰(zhàn)海上,才算穩(wěn)住了陣腳。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退兵。此時雙方死傷都很慘重,日軍士氣低迷,加藤正清戰(zhàn)死,小西行長也筋疲力盡,被迫率殘兵跨過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竄。中朝聯(lián)軍趁勢追擊,最終在露梁海域以朝鮮將領李舜臣和明朝老將鄧子龍等先后中彈犧牲為代價,殲滅敵船200余艘,殲滅日軍萬余,結束了這場戰(zhàn)爭。

萬歷皇帝因此興高采烈,將這次援朝抗日及平定寧夏、播州( 今遵義 )之亂,名之為"萬歷三大征",特地在午門外舉行盛大獻俘儀式,命群臣上表稱頌,宮廷"文工團"表演"四海升平"之歌舞。但正如后人客觀評價的,這其實是一場日本、中國、朝鮮三敗俱傷的戰(zhàn)爭:"自倭亂朝鮮七載,喪師數(shù)十萬,糜餉數(shù)百萬,中、朝與屬國迄無勝算,至關白死而禍始息。"

日本敗后,用武力進行自我"反省"。德川家康殺了豐臣秀吉的兒子,滅了這個赫赫不可一世的家族,取而代之成為日本的實際統(tǒng)治者。此人開創(chuàng)的江戶幕府,走向另一個極端,不但停止了向海外的擴張,還鏟除西方傳教士傳過來的天主教,明確下達"鎖國令",嚴禁日本商船出境,漂流海外的日本人也不許回國,違者一律處以極刑。而中國壓根就沒有反省,但見日本消停下來,馬上好了瘡疤忘了疼,依舊以海禁替代海防,置海防要塞空殼化于不顧。只在天啟年間,因女真人努爾哈赤侵犯遼東甚急,曾在遼東灣一個島嶼上布了重兵,還花了一些銀子構筑工事,雖然其意不在防海,好歹讓大海一隅得到了"嚴固"。不想守島將領一日被殺,明廷馬上下令從島上撤軍,再次漏出海上好大一個空當來。清代整理明史的一位學問大家這樣評論:明朝雖喪亡的直接原因,看似不在海上,然海島守軍之大撤退,海上防范之大疏漏,"考古者不能無憾焉"。

可惜,接替明朝的清政府海洋意識的缺失,與前朝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順治、康熙剛一開國,馬上又種下了置海洋于不顧的新禍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