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古傳說

白云深處 作者:周語


了解這些修行人與眾不同的心懷、生活狀態(tài),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終南山以及中國隱士的歷史。好在關(guān)于隱士的日常生活,在古代和傳說中有很多相關(guān)的記載。 根據(jù)記載,接輿、長沮、桀溺等隱士是有文字記錄以來較早的隱士。 接輿來自楚國。楚國是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最早興起于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后為秦國所滅。楚國在中國歷史上以瑰麗、神奇的藝術(shù)和想象力著稱。 這位春秋時代的著名隱士,因?yàn)閷φ虏粷M,心中抑郁不得排遣,剪去頭發(fā),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們稱為“楚狂”。 《論語?微子》中記載,接輿唱著歌從孔子車前走過,而孔子想和他交談,他卻不聞不問,只是唱自己的歌: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唱完之后,轉(zhuǎn)身就走了。大約孔子也對這位楚國的隱士有興趣,想聽聽他對人生、仁德的見解。

但是這位隱士似乎并不想再進(jìn)一步闡述他的觀點(diǎn),這是一個小小的遺憾。不過,在孔子看來,他佯狂的背后卻是異常清醒的一面。 接輿后來的生活據(jù)說就是云游在楚國的大山和河流中。他的行蹤要比屈原更加撲朔迷離,沒有人知道他最后去了哪里。 晉朝的皇甫謐在《高士傳?陸通》中記載了接輿的日常生活: 陸通,字接輿,楚人也。好養(yǎng)性,躬耕以為食。楚昭王時,通見楚政無常,乃佯狂不仕,故時人謂之楚狂。 這位楚國隱士在春秋時代從事的日常勞作與后世的諸葛亮、劉禹錫等人是一樣的:躬耕。躬耕一般具有兩個意思,一是儀式,古代帝王親自率領(lǐng)大臣在籍田舉行耕種儀式以勸農(nóng),同時也指身體力行,在田地里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它的本意就是指在農(nóng)田里勞作。隱士們一旦住山,要生活下去,一般都采取親自勞作的方法來維持。 那個時代的隱士太多,使得我們充滿好奇。 長沮、桀溺是兩個不知道真實(shí)姓名的隱士。

“沮”是指泥沼。“桀”同“杰”,喻指身體魁梧,“溺”指身浸水中。這兩位隱士名字的字面意思是指在一塊泥水中耕作。不知道是孔子的弟子忘記了他們的名字,還是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替代了姓名。這大約也隱喻著隱士無名的意思。隱士們住山,是不需要名字的,以致你登門拜訪,問起叫什么、何時上山的時候,就連隱士自己也不記得了。他們很少需要一個符號的指稱,他們修行的一部分內(nèi)容就是為了擺脫符號和知識體系的慣性思維。 徐無鬼是魏國的隱士,身居深山老林,吃橡子,食蔥韭,生活極其簡單,只求維持基本的身體給養(yǎng)。他時常很久不吃東西,渴了只喝一點(diǎn)山里的泉水。一粒橡子,據(jù)說他曾經(jīng)吃了一個星期。 如果說隱士們的日常作為似乎是代表了大道至簡的生活方式,那魏國這位隱士本身就是一個樣板,他在深山的生活方式蘊(yùn)含著人生的終極理想。中國隱士們的日常生活似乎從來都是圍繞著這個終極理想展開的,在那個世界里人性和心靈向最簡單的狀態(tài)回歸,拒絕繁瑣和復(fù)雜的設(shè)計(jì),摒棄了人情世故,在實(shí)現(xiàn)最終的社會改善以及人的改進(jìn)之前,把自己的身心都保持在一個明凈的狀態(tài)。 這一類人物,歷代上從來不曾消失,他們的故事為我們理解隱士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范蠡是中國春秋末期楚國人,也是一位極其知名的隱者,他是中國商人的圣祖,后人尊稱為“商圣”。范蠡助勾踐興越國,功成身退時已經(jīng)68歲高齡。他改名換姓,泛舟五湖。五湖,一般被認(rèn)為是古代吳越地區(qū)的湖泊,在今天的江浙一帶。 范蠡隱退之后,每天劃著船在吳越山下的湖中往還,陶醉于山水之中。據(jù)說與他一起隱退的還有一位叫做西施的美麗女性。后來,這位女性的名字成為中國人形容容貌絕佳的女子的代名詞。 而接輿、范蠡并不孤獨(dú),因?yàn)檫€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與他們站在一起。 商末的伯夷、叔齊因自己歸順西周而感到羞恥,因此他們拒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時常饑寒交迫。在他們即將餓死的時候,寫下了這樣的辭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