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勒里?奎因的推理藝術
ellry/文
偵探小說研究家同時也是奎因密友的霍華德?海格拉夫在其推理史名著《為了娛樂而謀殺》(1941)中這樣寫道:“當被問及他們認為奎因小說何以廣受贊譽、大獲成功的關鍵時,作者謙虛地說是‘絕對邏輯的’公平推理的手法,這其實從一開始就是他們作品的標志?!焙翢o疑問,“推理”正是奎因小說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本文試圖對奎因小說中的推理手法分析一二,以期展現出奎因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的推理魅力所在。
埃勒里?奎因稱得上是史上最標榜邏輯推理的作家之一,這點無論是在埃勒里?奎因系列還是在哲瑞?雷恩系列都表露無遺?!断ED棺材之謎》中埃勒里如檄文般宣稱:“擒獲××先生的,乃是我那鐵面無私的老戰(zhàn)友,邏輯,希臘原文是logos,并且,我相信它將是一切陰謀詭計的克星。”
《羅馬帽子之謎》是埃勒里?奎因的第一部小說,它同樣確立了奎因小說的調查、推理模式:開頭警察式的窮舉搜索;結尾處的推理演繹;對嫌疑者的逐個情況調查;解釋了為什么有且只有一個人可以實施犯罪等等。這一主要的寫作思路在30年代作品中貫穿始終,不過是富于變化的。奎因的名著《希臘棺材之謎》還包含了一種層層遞進、逐層深入的手法,它也經常出現在奎因作品中。正是這樣,最終的真的解答給讀者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更加出乎意料??虻慕獯鸺群虾踹壿嫞膊幌衲承┓赐评硇≌f追求多數解答的同時歪曲偵探能力。
奎因小說中出現的推理過程往往是一個推理方程。埃勒里自己說道:“純粹的推理包含著當你窮盡了每個可能性,但有一個在一個給定的等式中,一個不管多么不可能,不管多么荒唐的可能性,它可能看起來未被證實,肯定是正確的那個。”(《羅馬帽子之謎》)這種手法和福爾摩斯的消去法很接近:“當你把絕不可能的因素都除去以后,不管剩下的是什么———不管多么難以相信的事———那就是實情”(《四簽名》)。但是,奎因的手法更類似數學中求條件極值的方法。為了論證出真兇,在案情的基礎上,用包含多個參數的約束方程獲得唯一的解答。比如在《西班牙披肩之謎》中,埃勒里羅列出6個兇手必備的條件,也許會有其他人符合其中的若干條,但是有且只有兇手才能完全具備6個條件。不過,如安東尼?伯克萊在《毒巧克力命案》中所演示的那樣,偵探之一的布拉德利羅列了兇手需要具備的十多項條件,最后卻得出完全荒謬的結論。這樣的結果并不是方法上的錯誤,而是推理者約束方程參數的設置有誤。埃勒里說:“如果結論和一系列前提條件結合得天衣無縫,那么結論的正確概率絕對很高?!保ā陡ヌm奇寓所粉末之謎》)合理、全面的設置參數正是埃勒里作出正確推理的關鍵因素,反之就是讀者挑戰(zhàn)失敗的根結。
不難發(fā)現,奎因的推理分析過程和科學發(fā)現的過程相當類似:從實際的觀測或試驗到成為定律或者經驗公式到系統的解釋規(guī)律的本質??虻男≌f中,先是進行調查、尋找線索,接著對線索進行分析,得出一些推論,最后再對推論本身進行分析,從中得出事件的真相和本質。比如在《弗蘭奇寓所粉末之謎》中奎因花費大量筆墨描寫埃勒里在弗蘭奇百貨公司和弗蘭奇公寓中收集線索的過程。埃勒里不放過任何微小的細節(jié),無論是現場遺留的蛛絲馬跡還是相關人員提供的證詞。接著,埃勒里對于紙牌、口紅、香煙、帽子、鞋子、書檔等推理出一些論斷,其中既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既有階段性的也有結論性的,甚至我們在解答部分會看到奎因大部分的推理是指向正確方向而非誤導讀者。最終,埃勒里對于推論本身分析,尋找到符合兇手身份所需要具備的一系列條件,得出真兇身份。
埃勒里不依靠直覺猜測?!都t桃四》中波拉曾對埃勒里說:“你說過你也只是猜。只是你沒有用‘猜’這個詞罷了。你說是‘推理’,或者類似的什么詞?!卑@绽锘卮鸬溃骸翱墒抢咸煊醒?,我確實不是靠猜。這是靠科學!”當然,他也不否認需要猜測,他承認:“適當的猜測是不可或缺的,但關鍵還是要運用邏輯和常識,只有它們才能為你帶來更大的樂趣。”(《弗蘭奇寓所粉末之謎》)實際上當埃勒里猜測的時候往往預示著他將邁出錯誤的一步。那么他所謂的科學推理到底是什么呢?
“邏輯不同常理,它自成一個世界?!保ā禮之悲劇》)奎因的小說世界也不等于現實世界,乃是自成一個世界??虻氖澜缡菢O其理性的世界,特別是在早期作品中,人物的一舉一動都是和案件息息相關的,都是遵循理性和邏輯的??蛴憛挷⑴懦夥沁壿嫷臇|西,他的推理前提是人物活動遵循理性邏輯,無論任何結果都有其理性之因。埃勒里對于早期的自己這樣總結道:?我的工作基本上面對的是符號的推演,……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我選擇無視人性成分,把它當成是個待解的數字難題,而把兇手的命運交付給那些真正思索人性的人來決定?!保ā段靼嘌琅缰i》)這可以說是優(yōu)點也是缺點,因為絕對理性的案件并不常見。奎因在《羅馬帽子之謎》中就曾引用費洛倫茨?巴赫曼教授的話:“犯罪行為只有模式,并無邏輯?!笨蚯捌谛≌f中的人物因此也成為一種符號,是埃勒里推理的對象,他們沒有任何感性的成分,都是一成不變按照邏輯運作的機器??虻耐评硎怯脕碜屪x者腦力激蕩而并非提供給犯罪學研究者作為案例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