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做售樓工作三年漂亮女孩問我:“周教授,其實我有許多優(yōu)勢,比如我的外貌應該屬于比較漂亮的一類,也讀了不少的書,可是我做售樓工作已經三年多了,至今仍然感覺自信心不夠,每次接待客戶時,我第一個問題就在想,能買房的人都是成功人士,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而我一個小丫頭片子,無論如何也不能和他相比,這么一想,就自卑,一自卑,說話也說不順溜,所以我更多的時候是保持沉默,但做這份工作,又不能不說話,就盡量少說,很多客戶也都看出了這一點,說我過于害羞,其實不是害羞,是沒有自信?!?/p>
★缺乏經驗,一見到客戶就手忙腳亂,想好的臺詞也忘了。
★每次一遇上高傲的客戶,就緊張、發(fā)虛,話也不敢說
★人多的時候,就害怕,說話就會臉紅發(fā)燒。
原因剖析
如果想要知道自己的外貌, 我們可以照鏡子,從鏡子中看到真實的自我形象。但如果想要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性格,我們該怎么辦呢?
有一些人說:“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能干,很聰明。但有時候我又會覺得自己很笨,連一件小事都做不好。我究竟是聰明的還是笨的呢?”發(fā)出這種感概的人,實際上是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認識自我。我們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認識是否全面、正確,對他的工作和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一個人看不到自已的價值,就會對自我失去信心,產生自卑感,一方面失去了生活和工作的力量,另一方面一旦遇到失敗和挫折就會一蹶不振。如果一個人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弱點,就會盲目自信,夸大自我,目空一切。因此只有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保證一個人的個性健全良好地發(fā)展。
在2000年前,在希臘帕爾索斯山南坡上,有一個馳名世界的戴爾波斯神托所,在它的入口處的一塊巨石上赫然鐫刻著幾個大字:認識你自己。這就是古希臘哲學家們普遍認為的人類最高智慧。
然而時至今日,人們不能不遺憾地說,“認識自己”的目標還遠遠沒有實現。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自我被擴大,就容易產生虛榮心理,形成自滿和自我陶醉。這種人喜歡炫耀、嘩眾取寵,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如果自我被貶低,就容易產生無能心理,認為自己無用,一無是處。這種人本來可以才華出眾,成績超群,卻由于自我貶低,“非不為,是不能也”的自欺欺人的自我退縮傷害了自我。
做了三年售樓工作的漂亮女孩之所以“說話沒有底氣,總感覺低人一等”,是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她自己也知道自己有許多優(yōu)勢,可是由于她沒有正視自己的優(yōu)勢,反而在接待客戶時,第一時間只看到自己的劣勢:經驗不夠,財富太少等,她的失敗就失敗在老拿自己的缺點去比客戶的優(yōu)點。如果換過來,她想著自己有漂亮的外貌,又有知識,這是一個人很大的資本,是很多客戶所不具備的,這樣一想,就會變得很自信、很坦然,也就不至于會感覺低人一等了,反而是高人一等。產生這一現象,是因為她不斷地自我暗示,把財富年利過于重要。
缺乏經驗,一見到客戶就手忙腳亂,想好的臺詞也忘了。這是經驗不足的表現,經歷得多了,就會有所改善。
每次一遇上高傲的客戶,就緊張、發(fā)虛,話也不敢說??赡芷綍r還是有點自信的,但遇上高傲的人了,那點自信就迅速藏匿起來了。這與其社交圈有關,應該拓展社交范圍,可以交往一些高傲的朋友,慢慢就好了。
人多的時候,就害怕,說話就會臉紅發(fā)燒。這是太在乎外界看法,總怕自己某方面做得不好而被人看不起。
情景再現
我曾經認識過這么一個售樓員,她姓錢,25歲,平時少言寡語、獨來獨往,很少在人多的地方出現,也沒有什么朋友,生活很簡單,下班后就回到住,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看電視。同事都覺得她怪怪的,不好相處。
認識她以后,有一天她請我吃飯,聊天時我問她:“你為什么獨來獨往?不喜歡交朋友?”
她沉思了良久:“怎么說呢,其實人嘛是群體動物,我內心里也渴望有朋友,但是我總感覺與他們在一起,越發(fā)突顯出自己的許多不足和缺點,自己就越感覺自卑,我一個人,就不會有這種感覺,除了孤獨。有一次,我接待了一個客戶,這個客戶咄咄逼人,說話快人快語,很爽直的那種,在交流中,有一個問題,我答不上來,讓他差點把我給逼哭了,此后我更加害怕,一看到類似的客戶,心里就打冷戰(zhàn)?!?/p>
“那你知不知道,你這是一種自卑和逃避心態(tài)?如果你離群索居,只會讓你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多交些朋友,多把自己放到人群中去,與許多人相比,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不足與缺點,但這不正是學習、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機會嗎?”
“我自尊心太強,會受不了?!?/p>
“怎么個受不了法?”
“會哭?!?/p>
“那就哭吧,發(fā)泄了就輕松了,哭過之后依然走向人群,慢慢就好了。”
〖診斷〗:人在缺乏自信的狀態(tài)下,是內視性的,在潛意識里也就是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看到別人的長處。一對比,就加重了自卑感。這是沒有正確認識自己的典型表現。不知道即使是偉人也有缺點的普通道理??偤ε伦约旱娜秉c暴露在別人面前而讓人看不起,甚至被人笑話。膽怯、怕羞,如不愿拋頭露面、不敢接觸生人等,心靈很脆弱,長此以往,會出現心靈扭曲,形成性格怪癖。
小錢自從經歷了被一個客戶差點逼哭事件后,心理上的陰影更加嚴重,她沒有正確分析,也許那正是客戶性格的缺陷,明知道小錢答不上來還去窮追猛打,這就是個性過于強悍的表現,屬于性格缺陷,遺憾的是,小錢不但沒有把客戶的這一舉措看成是缺陷,反而認為是自己的錯,這對于本來就缺乏自我認識的自卑的她來說,無異雪上加霜,但所有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是心態(tài)沒有擺正。
〖建議〗:要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到社會中去,放松自己,多接觸一些人,多拿自己的優(yōu)點去比別人的缺點,而不是相反。平時多肯定自己,每次做了一件成功的事情時,就自己褒獎自己,用自我認同的方式來消彌自卑。
專家處方
我們是如何認識自我的呢?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是通過兩條途徑來認識自我的,一是“自我比較”,另一是“社會比較”?!?、自我比較
所謂自我比較,就是把現在的自我和過去的自我、所追求的將來的自我進行比較,如果三者之間基本一致,個體就會肯定現在的自我,對自我是滿意的、悅納的,并產生自信和自尊;如果對過去的自我不滿意,或覺得現在的自我與將來的自我有較大的差距,那么自我就會產生不平衡, 對現在的自我就會持否定態(tài)度,個體的自信心會動搖,自尊心也會受到傷害。
對這種自我比較,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了一個公式:自尊=成就/目標。公式中的“自尊”可以看做是自我對現在的自我的態(tài)度;“成就”是過去活動的結果,因而標志著過去的自我;“追求”即自我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因而標志著將來的自我。詹姆斯的這個公式, 概括了過去的自我、現在的自我、將來的自我三者的關系。如果已取得的 “成就” 與追求的 “目標” 一致,甚至高于“目標”,自信心就會較強,標志著現在的自我充滿自信,自尊感就較強。 反之,如果“成就”低于自我設定的“目標”。自信心和自尊感都會降低,并對現在的自我產生不滿意的感覺。
用“自我比較”的方式進行自我評價時,可以嘗試采用這樣一些措施:一是回憶過去成長經歷中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如第一天上班就簽單了、接待的某一個客戶表揚自己了、上級對自己工作的肯定、幫助了一個需要幫助的人等等,通過對過去自我的肯定,從而增強對現在的自我的自信心和滿意度;二是把現在的自我與過去的自我進行比較,比如過去不知道什么叫容積率現在知道了、過去遇上一個難纏的顧客就不知道如何應對而現在游刃有余了、過去不知道如何突出樓盤的優(yōu)點現在知道如何去表述并且能很快抓住客戶的心了等等,從而使自己看到現在的自我的能力,增強自信心。三是基于對現在的自我的認識,對將來的自我做符合實際的設想,為自己設定合適的目標,不要把目標設得過大以至無法實現,也不能設得過小很容易實現。
2、社會比較
自我認識的另一條途徑就是社會比較。這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斯汀格提出的。菲斯汀格認為,個體對于自己的評價是通過與他人的能力和條件的比較而確定的,是一個社會化過程。他指出,個體為了適應生活必須十分清楚地了解自己及周圍環(huán)境的情況,如果對自我不了解,就會產生不安與焦慮,甚至會引起緊張,不知道應該怎樣表現自己,尤其是當個體處于一個新的環(huán)境,很想了解自己的能力與觀點在群體中有什么地位、產生什么作用時,社會比較就顯得更為迫切。
社會比較常常是在無意中進行的。人們有一種心理傾向,總是不由自主地用別人的形象或某種特點來衡量自己,并據此對自己做出某種評價,或是自己優(yōu)于別人而沾沾自喜,或是因自己不如別人而自慚形穢。美國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先請一些想謀求職業(yè)的人就指定的幾個品質進行自我評價,然后把這些人分為兩組,在兩組求職者面前各出現一位先生, 在一組中出現的是一位衣著考究、神態(tài)自信、溫文爾雅、手提公文包的人;在另一組中出現的是落魄潦倒、畏畏縮縮、衣著骯臟的人。兩個假裝來辦事,等兩位先生走了之后,讓兩組求職者對自已的上述品質重新評價。結果,見過“干凈先生”的那組的自我評價比第一次都降低了,而見過“骯臟先生”的那組人的自我評價比第一次評價都提高了。這個實驗不僅證實了社會比較往往是無意識地過行的,而且也說明社會比較在形成和改變個體的自我認識中的重要作用。
小錢就是一個具有典型性的代表,她每次出現在公共場所時,總是無意識的將在場人的優(yōu)越表現與自己進行對比,然后進行自我評價,一對比就發(fā)現自己與別人存在很大的差距,就覺得自己很低微,技不如人,自信心就因受到壓抑而降低。這是一種陰暗的自我心理暗示的結果。
我提供一個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學會欣賞他人、肯定自己。
如何提高正確的自我認知力?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嘗試:
1、回顧經歷??赏ㄟ^回顧童年、少年期、剛參加工作期、剛進入房地產銷售行業(yè)等一些經歷,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發(fā)現自己的個性特點。
2、比較。即以人為鏡,在比較中認識自己。我們可以通過與同齡人、同事在個性、能力、與人交往的態(tài)度、情感表示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找出自己的特點,確定自己在同齡群體中的位置,進一步認識自己。
3、他人評價。我們可以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他人評價比主觀自省具有更大的客觀性。在實際生活中,年輕人常易犯的錯誤是根據心理需要,只接受某些方面的評價,甚至有的人聽得進贊美的話,聽不進批評的話。
4、自省。自省是一種自我體驗。人們往往可以在實際生活、學習、工作中,通過反思和自我檢查來認識自己的個性特?、能力以及自己的優(yōu)缺點。
5、心理測驗。我們還可以通過心理測驗來了解自己。透過科學化的心理測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未知、別人未知的部分。心理測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氣質和性格、價值觀、職業(yè)興趣與偏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