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擁抱會產生事與愿違的后果,即使是絕對出于善意的擁抱也有可能。而當一個擁抱走形、變了味,反而會變成一記耳光,起到和我們初衷恰恰相反的效果。
當你對你想擁抱的人了解得還不夠時,一般不要輕易為之。我的一個朋友曾告訴過我有關一位老板給一位同事送了一瓶香檳的故事。聽上去像是非常貼心的一個禮物――而且還是頂級品牌的香檳――然而,那位同事卻是剛剛戒掉酒癮。這種事純屬偶然。當然,接受者可能會大方地接受這個禮物,然而這種擁抱和兩張美國偶像的票可沒法比。
畢竟,這正如我曾經和帕米拉開玩笑時說的,如果我?guī)鋈コ耘E牛@個擁抱如何(而她實際上是個素食者)?或是,我的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保持著“潔食”的傳統(tǒng),當你為他準備了蝦或豬肉的時候,你認為他會怎么想?
不是說這些事情本身是錯誤的,因為它們的意圖是好的,是想表達擁抱,然而它們的確暴露了給予者沒有真正“了解”對方的事實。
大多數(shù)的時候,由于接受者擔心被視為無禮,幾乎都不說什么,所以你不知道某個擁抱是否達到了效果。我敢說那個送香檳的老板至今都不知道他的同事是個禁酒主義者。
然而,如果你的企業(yè)文化鼓勵人們坦率地交流,那么同事可能會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讓你知道你的擁抱是否離譜。我也希望他們會禮貌而微笑地告訴你,而不會心生怒氣。
在最近的一個節(jié)日里就發(fā)生了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一年當中我們喜歡給最要好的朋友和客戶送花兒的時節(jié)。過去我們常常在送圣誕紅的時候附上比爾或我寫的一封信。事實上,我們把這些花稱作彌天大謊,因為它們其實是樹。作為友善的擁抱,我們收到了感謝卡,然而,后來我們更加仔細地傾聽一些人的想法,他們坦言圣誕紅象征著耶穌基督。
下一年,我們把花換成了仙客來,后來又換成了蘭花,之后一直保持了下來。大多數(shù)人都給予我們正面的反饋。然而,有一些人更喜歡我們不要在節(jié)日里他們不在家的時候送花,或是將花直接送到醫(yī)院或另一處“家”會更好。而阿特告訴我們:“我和我妻子都不喜歡蘭花?!?/p>
于是,我問道:“你喜歡什么呢?”
他說:“乳酪蛋糕、泡菜,還有黑莓醬?!?/p>
后來,我就送給他乳酪蛋糕、泡菜和黑莓醬。就是這么簡單。如今,他和他的妻子高興極了。
要因人而異,喜歡玫瑰的送玫瑰,喜歡泡菜的送泡菜,我們歷來重視對反饋的鼓勵。我們非常注意留心那些軟弱無力或空虛的感謝。如果你給一位珍貴的同事送了一份有意義的禮物,而所收到的不過是一句軟綿綿的感謝話,甚是沒有任何的反饋,這其實是表明你的擁抱行動落空了。
積極地查明原因。詢問。最好能面對面地溝通。然后,承認自己的失誤并改正,并且給予他人另一個擁抱作為結束――比如泡菜之類,如果他們喜歡看百老匯的演出的話,再送些歌舞劇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