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反擊匈奴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練兵。比起攢錢來,練兵更讓漢王朝頭疼。漢民族是農(nóng)業(yè)民族,但冷兵器時代,殺傷力最大的兵種卻是騎兵,要抵抗匈奴,就必須要有一支強悍的騎兵部隊,可比起馬背上長大的匈奴人,漢人在弓馬騎射上的差距,又怎是一朝一夕可以彌補。人學騎馬需要時間,積累戰(zhàn)馬更需要時間,中原本身就不產(chǎn)良馬,本土僅有的產(chǎn)馬地區(qū)即燕趙北面地區(qū),卻也有限得很,無法支持整個帝國的戰(zhàn)馬供應。晁錯也有辦法,他的辦法一是“募民實邊”,即從中原招募百姓到邊境屯墾,且政府發(fā)放農(nóng)具,提供土地,給予減免賦稅的政策。同時修繕堡壘,發(fā)給百姓武器,鼓勵他們結(jié)社自保,再從中選拔精壯充實入軍隊中,這就有了最可靠的兵源。與此同時,由西漢政府出資,大量招募匈奴人來漢地居住,邀請他們?yōu)闈h朝訓練騎兵,甚至充入漢軍中為兵,這些人熟悉匈奴的作戰(zhàn)方式,并且能夠帶來精良的戰(zhàn)馬和先進的騎兵訓練方式。因此實行之后,西漢邊地的騎兵素質(zhì),從此突飛猛進。
如果我們看看后面的歷史,不得不更加感嘆晁錯的遠見卓識:晁錯的“募民實邊”法,沿襲到后世,幾經(jīng)改革之后,就成為了歷代封建王朝極為推崇的建軍方式“屯墾戍邊”。即使對于西漢本朝來說,也因這一法令,令西漢帝國從此有了戰(zhàn)斗力強大,足夠與匈奴爭鋒的騎兵軍團。西漢反擊匈奴戰(zhàn)功最卓著的衛(wèi)青、霍去病兩部,其部下兵員,大多都是由邊地屯墾的良民百姓組成,戰(zhàn)斗力之強,令匈奴聞風喪膽。而招募匈奴人為兵更是效果顯著,西漢騎兵軍團中有大量的匈奴人存在,這些人世代歸附漢朝,為漢朝出生入死立下戰(zhàn)功。而這一切的肇始者,正是晁錯。
在西漢帝國飽受匈奴肆虐的幾十年里,雖然不斷地有人提出反擊匈奴,力主對匈奴實行打擊,但是真正開始切實可行的政策,找到擊敗匈奴辦法的人,卻是從晁錯開始。他也許不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卻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建設(shè)者。
漢帝國以極快的速度,將晁錯的這兩道奏議推廣全國。從此之后,原本荒涼的北方邊地,以極快的速度發(fā)展起來。云中、雁門、右北平等邊防重鎮(zhèn),很快就有了精良的騎兵隊伍,并且開始在小規(guī)模的與匈奴的戰(zhàn)爭中獲得勝利,也是拜這個政策所賜,新一代的西漢騎兵將領(lǐng)開始成長起來。
但在漢文帝時期,晁錯并沒有受到太多的重用,他才能卓越,品行剛直不阿,但是他剛直到嚴苛這一條,很遭勛貴和諸侯的不滿。因此只能以太子舍人的身份參與政治,地位并不高。而漢文帝也似乎想將這位“大才”留給兒子用,在劉啟身邊,晁錯很得寵信。與此同時,他交惡了一個當時八面玲瓏的人物——袁盎。袁盎在漢文帝在位時,就被譽為“國士無雙”,他也曾以忠直著稱,比如周勃獲罪時,他曾全力營救,淮南王犯法時,他也曾大膽揭發(fā)。他還就任邊地太守,抗擊過匈奴入侵,是個名噪一時的能臣。但這人偏偏有幾個毛病,一是小心眼,一語不合能記恨很多年;二是孤傲,對誰都瞧不起。他還是個社會關(guān)系很強的人,他的家世很顯赫,上上下下都有交情,甚至連江湖游俠也多與他結(jié)交。這樣的人物,跟晁錯自然是很合不來,晁錯是一個性格冷峻傲慢的人,也喜歡恃才傲物。而且兩人都爭寵于太子劉啟,不互相掐是不可能的。早在晁錯做太子舍人的時候,袁盎就已經(jīng)是位高權(quán)重的中郎將了,在太子劉啟面前,兩人常?;ハ嘣g毀。甚至多年里“不交一言”。而也正是這個袁盎,把晁錯最終送上了不歸路。
二
晁錯的發(fā)跡,是在公元前157年漢文帝過世后,一直賞識晁錯的太子劉啟即位。
漢景帝劉啟即位后的第一道官職任命,就是把晁錯提升為內(nèi)史(即長安市市長),成為彼時朝廷里位高權(quán)重的人物。如果不是朝野反對聲過大,也許還會提拔得更快。這時候的晁錯,已經(jīng)四面樹敵,從漢文帝晚期開始,晁錯上奏疏論述最多的,就是西漢王朝此時已成尾大不掉的諸侯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朝野里許多有識之士都達成共識。比如和晁錯不和的袁盎,也曾憂慮過諸侯問題,但是大多數(shù)人的態(tài)度,都是主張采取徐圖緩進的政策,利用諸侯國內(nèi)部的矛盾,對諸侯王分而治之,不斷削弱諸侯的勢力??墒顷隋e堅決反對,他認為諸侯國的問題已經(jīng)迫在眉睫,朝廷必須采取強硬態(tài)度,厲行削藩之策。外加他又是個急性子,在這個問題上連篇累牘地上書,結(jié)果意見沒被采納,反而地球人都知道——晁錯是與天下諸侯為敵的。
也正因這個原因,在晁錯的任用問題上,許多重臣都反對。漢景帝即位初期,反對聲最強烈的,就是彼時的丞相申屠嘉。這個申屠嘉也不是一般人,早在楚漢戰(zhàn)爭時期,他就是劉邦麾下的一個步兵連長,可謂是此時西漢朝廷里碩果僅存的“老革命”。此人在西漢建國后,雖然行政能力有限,卻是以剛直廉潔著稱,尤其是“思想覺悟高”。凡是劉邦說過的,他就堅定地認為是對的。晁錯的言論在他眼里,當然是離經(jīng)叛道,對此異端,也自然要除之而后快。申屠嘉的方法很簡單——扣帽子。硬是羅織罪名,給晁錯扣了一頂“侮辱先帝”的帽子,氣勢洶洶地給漢景帝上書,要求誅殺晁錯。帽子扣得大,可是他的時機選錯了。此時漢景帝即位不久,你這時候說晁錯是奸臣,不是打漢景帝的耳光嗎?結(jié)果申屠嘉的奏疏石沉大海,晁錯卻因禍得福:碰了壁的申屠嘉到底是“老革命”脾氣,眼見奏疏意見不被采納,竟然急火攻心,一下子嘔血而亡了。晁錯的腦袋上,一下子搬掉了一塊大石頭。
搬掉大石頭的晁錯,終于可以放手實行他素來力主的政策——削藩。應該說他眼光很準。西漢的諸侯國已經(jīng)日益強大,現(xiàn)在不削,將來就是想削也沒有機會削,反而會被諸侯國所制,造成中央集權(quán)的衰弱。但這畢竟是一個得罪人的差事。中國古人總說“疏不間親”,各路諸侯國,就算和皇帝有天大的矛盾,說到底還是一家人,晁錯一個外人,去動手整治皇帝的“自家人”,下場就注定是悲劇的。但晁錯卻不管這么多,干祭祀小官的時候,他就敢得罪人,干太子舍人的時候,他就敢變更西漢的軍制,所有的無私無畏,卻全為了一個理想——天下。
早在做內(nèi)史的時候,晁錯就開始動手了,他利用內(nèi)史的權(quán)力,變更了對諸侯的各項管制條令,對諸侯入京朝見做了嚴格的限制。申屠嘉死后,漢景帝借著提拔原御史大夫陶青接替丞相位的機會,順手把晁錯提成了御史大夫,這可是位列三公,位高權(quán)重的角色。這時候的晁錯,也終于有了足夠的權(quán)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公元前155年,晁錯正式向漢景帝上了《削藩策》。這個政策的內(nèi)容石破天驚,它指出,如今諸侯國中的吳王、楚王等人的封地,幾乎占有漢帝國一半以上的國土,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實行嚴厲的削藩打壓政策,將這些諸侯國的地盤,縮減到大約一個郡的面積。如果按照這封奏疏的內(nèi)容辦,那么此時勢力最強大的吳王劉濞,將失去他五分之四的地盤,勢力其次的楚王,也將失去他五分之三的地盤。沒了地盤的諸侯,不和朝廷玩命是不可能的,如此強硬的措施,不引起反抗更是不可能的,晁錯自己也預見到,他這樣做的后果,勢必將引起一場大規(guī)模的諸侯叛亂,但他在奏疏里告訴漢景帝了:吳王劉濞素來就有反心,削藩他要反,不削藩,他遲早也要反,他現(xiàn)在造反,危害要比等他強大了造反要小得多,所以,削藩刻不容緩。